坚持自己的理想(1 / 1)

格局决定结局 陈烈仲 870 字 2个月前

在一所重点大学里,有一间名为943的寝室,寝室里住着四个年轻人。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这四个年轻人曾相约要在四年中努力刻苦地学习,然后一起考上硕士研究生。于是,考研成了943寝室的理想。

可是第一个学期过去了,A同学遇到了心仪的恋爱对象。他每天都和恋人在一起看电影、玩游戏、逛街吃饭,很少有时间学习。于是A同学觉得,为什么要考研呢?似乎现在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是赚钱啊。所以他便尝试去做很多兼职,复习考研基本上成了空谈。

B同学倒是一直单身,不过面对大学里无人督促的自在生活,他渐渐变懒了。B同学觉得自己学了那么多年的书本知识,实在很枯燥乏味,现在进入了大学,终于没人管了。他于是要求自己,只要保证每门功课不挂科,顺顺利利把毕业证拿下来就可以啦,为什么还要让自己那么紧张,再像经历高考一样去挤考研的独木桥呢?

C同学和D同学,认认真真地买来考研书籍,每天起早贪黑复习功课,研究考研趋势。不过现实还是很残酷,当他们真正跑去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C同学虽然笔试过了,但分数排名靠后,而且面试最终没能通过。D同学就更惨了,笔试都没有过。

这两位同学都特别受打击,再加上大学四年已经接近尾声,眼看就要毕业了。D同学决定放弃考研,等到大学毕业后就回家找工作。只有C同学,因为很不甘心,所以决定再复习一年,再考一次研。

后来,943宿舍的所有人都大学毕业了。A同学去了恋人的家乡,在那里找了份工作,没过多久就和恋人结婚了。B同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通过亲戚介绍,也找了份银行职员的工作,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D同学和B同学一样,回家后也参加了工作。只有坚持理想的C同学,干脆跑到他要考研的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每天依旧刻苦地复习。然而到了第二年,C同学又落榜了,他就又复习了一年,终于在第三年,才真正考上了目标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这之后,C同学又出国读了博士,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一家证券交易所谋得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943宿舍里的其他三个人还都是老样子,只有C同学,因为对于理想的执着坚持,人生格局被一次次放大,整个人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理想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颠覆我们的人生,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写出了《史记》的司马迁,就是一个坚持理想的人。司马迁的父亲曾让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收集关于历史的各种资料。在父亲的鼓励与支持下,司马迁决定撰写历史书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原本一心一意撰写历史书籍的司马迁性格太过耿直,在盛怒之下的汉武帝面前,为当时与匈奴打了败仗的将军李陵说情。汉武帝被惹恼了,将怒火发泄在了司马迁身上,让人把司马迁关了起来。当时的执法官为了讨汉武帝欢心,就给他判了个宫刑。

在监狱里,司马迁忍受着肉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他想到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可又实在是不甘心。当时司马迁已经写了7年的《史记》了,他不想让自己的理想破灭,再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司马迁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本伟大的史学著作完成。司马迁最终用了14年的时间将《史记》写完,这部历史学著作,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历史学者们研究历史的主要参考书籍,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和研究价值。

无论他人如何评价我们的理想,我们自己要对它怀着一种珍视的情感来看待。如果你自己都不重视它,觉得它是天方夜谭,那么理想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人便会觉得你只是在做白日梦而已,甚至对你的理想冷嘲热讽。

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教训后,开始不再做梦。曾经的理想被现实冲淡,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年少时还曾有过某个崇高的理想。这种人生状态是可悲的,因为如果没有理想的指引,就毫无成就感可言,极有可能迷失了自我。

所以说,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也无关年龄,都要对自己的理想保持有一颗初心。这很难做到,但却需要我们尽全力去实现。理想有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你要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理想,它才会真正实现。这个世界确实应当多一些理想主义者。也只有理想带给我们的正能量,才可以将命运的牢笼冲破。我们就是要亲手掌握和创造自己的命运,怀揣着理想执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