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容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的人可以准确无误地说出朋友的兴趣爱好,却记不住自己朋友的电话号码。有的人会对别人一丁点儿的毛病吹毛求疵,却对自己的缺陷视而不见。如果这些只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倒也无关痛痒,但要是在拓展和经营社交圈的过程中经常犯这些错误,那么将会使你逐渐流失你的社交资源,时间一久,你就会损失惨重。
首先,问一下自己,当你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去找谁帮忙,或者是忽然想到一个人却不知道他叫什么,他的联系方式是什么,那些本来可以成为你的贵人的人,他们的基本信息居然都被你弄丢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错误其实会使你错过很多机会,给你自己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请先给自己列一张社交资源表,这绝对不是一份简单的通讯录,而是详细地注明了你和联系人的关系,你们什么时候认识的,他的QQ号、MSN,邮箱以及家庭住址等等详细的信息,如果可以的话,你还可以附加说明他的一些特殊小爱好、习惯,总之内容越详尽越好。这样一来,下次你们遇见的时候,你就可以准确地点一杯他喜欢的咖啡,或者讲一个他爱听的笑话……这些无疑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强你与对方的亲密度,也为双方以后的交往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其次,如实地对照自己的生活,是否在近两三年内,你只和几个固定的人交往,而没有新结识的朋友?如果是的话,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你这几年一直原地踏步,甚至不如从前了。这个固定的狭小圈子限制了你的视野,使你的社交资源变得有限而匮乏。当一个人处于这种人际交往状态时,就可以断定,他事实上没有办法取得生活或者事业上的更大突破。所以,你必须要不断地去认识人,这样才能突破社交困局,让你的社交资源得到补充和扩大。
很多人在运用自己的社交资源时总是盲目的,他们不去清醒、理智地梳理社交资源的重要性,全然凭借主观情绪和臆断行事,结果给自己制造了困局,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这些困局说起来你可能都不以为然,因为那是你再自然不过的状态,比如太亲近,比如公私不分等等,这些你可能丝毫没有察觉,但是在朋友那里却很可能已经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其很可能会使你们的关系变差。
在生活中有时会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发生,比如,越是熟悉的人越不讲理,越是疏远的人越客气。你要是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往往会不以为然地甩回你一句:“因为我们熟呗。”
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如果这个度没有掌握好,就很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的瓶颈。
小拜和蓉蓉不是姐妹却胜似姐妹,她们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又进到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部门。几年来,她们一起上下班,一起逛街吃饭,一起相亲,用同事们的话说,就是比双胞胎还要亲。可就是这样形影不离的两个人最近却闹掰了。
小拜严谨随和,蓉蓉大大咧咧,随着两人关系越来越亲密,蓉蓉越来越没有分寸。在蓉蓉看来,因为她的生日比小拜大一天,理所当然就是姐姐,她借姐姐的身份,跟小拜借钱,穿她的衣服,用她的生活用品,蹭她的饭局……这一切在蓉蓉眼里没感觉有什么不妥。
可在小拜眼里问题就大了,其他小事倒也没什么,就是借钱不还这一点,她越来越不能容忍。当小拜生气地跟她说这件事的时候,蓉蓉却没好气地说:“就因为是你我才这样,换了别人我还不乐意呢。”小拜被她气得不得了。最后,小拜搬离了她们租住的房子,两个人再也没有往来。
还有一种行为也很容易让人陷入人际交往的困局,那就是爱管闲事。有些人总是非常热心,喜欢将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处理,也许是出于好心,但因为方法不当,所以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坏印象。周围的人和这样的人相处时,会变得格外小心翼翼,因为他们不想让一丁点儿的小事在其那里被大做文章。时间久了,大家往往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
还有的人喜欢逞能或者过于柔弱、太过自命清高或者羞于表达,这是两个极端。在人际交往中,无论双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和地位,首先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亲疏有度、公私分明、不卑不亢,这才是最健康的人际交往的状态,这样就能给大家都留有一定的余地和空间,于是大家的相处也就显得自然而自在了。
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人际交往的困局都是由于一个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缺陷造成的。因为这些不良的行为导致其陷入了人际交往困局当中,就像有一些人总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如爱贪小便宜,只想索取不想付出,自私自利,所以最终就被大家敬而远之了。
习近平主席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之初如果是抱着利益的目的去交朋友,或者用利益的标杆去衡量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只会让自己浑身都充满了铜臭,变成一个社交圈里的商人,这样的人际关系维持不了太长时间。在短暂的人际交往后,当大家都知道这类人是什么样的人后,就会对其有防范之心。然后,这种人的社交资源就会慢慢地流失掉。
总之,当你了解清楚上述的这些问题后,就应该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些缺点、不足。如果有就请及时地改正过来,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社交资源充满活力且长期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