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电视剧都将后爸后妈塑造成一种“恶毒”的形象,但现实生活中,将“恶毒”强加在后爸后妈身上并不公平。尤其是一开始,很多后爸后妈都是抱着好好相处的心态加入家庭,只是相处的结果不如人意。
在张爱玲的心目中,后妈孙用蕃的形象一直都是恶毒、苛刻的。但是,在邻居的眼中,孙用蕃却是温柔大方、负责任、喜欢小孩子的一个人。
1934年,孙用蕃与张志沂订婚,成为张爱玲的后妈。当孙用蕃还没过门的时候,照顾张爱玲的保姆就挑唆二人的关系,对张爱玲灌输“继母是恶毒的,会虐待丈夫与前妻的孩子”“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爹,孩子会受很多苦”等想法,为张爱玲栩栩如生地描摹了一位毒妇形象,并且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脑海中。
等到孙用蕃过门后,一直想要和张爱玲建立友好的关系,成为一个好继母、好妻子,努力经营好自己家的小日子。但是,由于先入为主,张爱玲一直视她为眼中钉肉中刺,并表示永不接纳。
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张爱玲时常会和孙用蕃发生摩擦。例如,按照传统习俗,孙用蕃刚进门需要送张爱玲礼物。孙用蕃为张爱玲准备的礼物是自己的一箱旧衣服,只穿过一两次,料子上乘,款式好看。在那个年代,只有关系好的人才会互穿衣服。但这落在张爱玲的眼中,就是又便宜又旧、用来哄小孩子的东西。
张爱玲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喜欢新潮的衣服,认为这些旧衣服就是对自己的侮辱。她曾这样描绘:“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由此可见,她对这堆旧衣服的厌恶。
两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也很不相同,张爱玲深受亲生母亲的影响,想要出国,并得到了亲生母亲的支持。但是孙用蕃极力反对,两人争吵的过程中,孙用蕃打了张爱玲一巴掌,彻底割裂了两人的联系。
随着误会一次次加深,张爱玲彻底恨上了继母,并且一辈子没有原谅她。
正所谓“血浓于水”,相较于后爸后妈,亲爸亲妈有着天生的优势。原生家庭的一切,孩子从有记忆开始就不加选择地去适应。亲生父母对于他们而言,是天然的、合理的。而后爸后妈则是这个家庭的入侵者,抢夺了他们亲生爸爸或妈妈的位置。没有人能够替代亲生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即使你的本意并不是替代,依然会受到误解。
所以,当你成为后爸或后妈时,首先就要承受来自孩子的敌意。一旦后爸后妈的某个方面表现出与原生父母不同,孩子就会本能地抵触、反抗。当后爸后妈对这种抵抗应对不当时,就会与继子继女产生矛盾,加深彼此的敌意,形成恶性循环。
在管教孩子这方面,后爸后妈更是难做。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有时候调皮闯祸,亲生父母骂两声打两下,孩子当时可能会哭,但是并不会记恨。若是后妈后爸在管教的时候打骂孩子,他心中便会想:“果然不是亲生的,所以任意打骂我。”从而记恨后爸或后妈一辈子。
后爸后妈还要时刻承受外人的评价和指责。当后爸后妈批评孩子时,说重了外人会觉得你苛刻,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心疼。若遇到的是敏感的孩子,还会被他人挑唆成这是你对他的偏见和挑刺,从而留下话柄。后爸后妈说轻了或者干脆不管,外人又会说你不负责任,不是自己亲生的,果然不在乎孩子的前程……
电视剧《继父》讲述了一个后爸与继子继女相处的故事。男主角老关是一个锅炉工,经人介绍认识了女主角高秀兰,并且结了婚。
婚后,二人的感情很好,老关对秀兰非常好,对秀兰的孩子也非常好,将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孩子做了错事,老关该管管,该打打。这本来是为孩子好,但是几个孩子却很讨厌他。尤其是几个孩子看着老关和母亲的感情越来越好,心中很不满意。
老关多次想离去,又舍不得深爱的秀兰,他多次发誓不再管这几个孩子,但性格使然,每次看不惯的时候还是会发火。
在相处的过程中,几个孩子始终对老关抱有敌意,经常和老关对着干,直到老关去世也没有和解。老关的“后爸难当”,就在于秀兰的孩子没有真心实意地接纳他。即使老关发火是为了他们好,他们也视而不见。
后爸后妈难当,也是因为社会已经对继父继母形成了一种偏见。很多电影、电视剧为了艺术效果,会刻意放大继父继母“坏”“刻薄”等负面特点,无形中让观众对继父继母形成了一种“尖酸刻薄”“不负责任”“不怀好意”等刻板印象,让人们对这一身份的人产生偏见。孩子始终笼罩在“害怕后爸后妈对自己不好”的阴影下,对后爸后妈会更加排斥,更难以真心接纳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