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心态开放,孩子才敢于尝试(1 / 1)

卡尔·威特说:“过度严格对孩子的发展有害,过分宽容又会让孩子养成散漫的性格。正确的态度是该严就严,该宽就宽。但放在最首要位置上的,还是父母的宽容之心。”这种宽容的心态其实就是开放的心态,是鼓励孩子尝试的土壤。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像所有好动的小男孩一样,从小就特别淘气,总是喜欢在家里跑来跑去,把玩具拆坏,或者拿支笔在家里的墙上到处乱涂乱画,常常把洁白的墙面画得乱七八糟。可陈景润从来不生气,认为那是儿子在动脑筋,要妻子不要管他。他说:“男孩子嘛,爱想爱动是好事儿。这样表示他有求知欲,这样的孩子,脑子灵活,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支持他。”

因为陈景润的这番话,陈由伟更来劲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当时家里有个很贵的计算器,陈由伟总是好奇地在上面按来按去,觉得非常有意思。每蹦出来一个数字,他总是目不转睛地瞧着,不明白这是什么原理。

后来,他不但把计算器翻来覆去地折腾,还把那些按键一个个“挖”出来,想看看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妻子急得直跺脚,很想训斥儿子。陈景润拦住了她,认为儿子在做研究,摆摆手不让她管。陈由伟“挖”出来的按键,陈景润把它们一一复位,从始至终一脸笑容,非常有耐心。

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起,他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有见识的父亲会满足他尝试、冒险的需求,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没见识的父亲才会处处限制孩子,甚至在孩子尝试犯错的时候惩罚他。

有一次,一位朋友找到陶行知,告诉他一件自己很痛惜的事情:他的孩子在玩耍中,调皮地把他的金表拆坏了。

陶行知正埋头忙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听了朋友的话,扶了扶眼镜,问:“您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一顿,他哭泣着向我求饶了!”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表情有些得意。

陶行知听罢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声地惊叹道:“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陶行知的话惊呆了朋友,只见他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鼓励孩子多去尝试,是孩子学习进步的最好路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在不断尝试试错的过程中,才能让孩子找到内心的热情所在,乃至确定人生的方向。

鲍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的父亲是药剂师。鲍林从小就非常喜欢到父亲的实验室里去看父亲调配药剂,时间长了,鲍林自己也想动手调配药剂。

鲍林的父亲是一位明智的家长,当他注意到儿子对药剂实验的浓厚兴趣后,就开始尝试教鲍林怎样调配药品,怎样做实验。让父亲欣慰的是,鲍林对此越来越感兴趣,并且每天都坚持去做实验。

一段时间后,鲍林学到了很多关于药品和实验的知识,当然也学到了探索的精神。当父亲因病去世后,鲍林依然怀着对实验的喜爱,不断地做各种实验。正是父亲的鼓励,使鲍林走上了探索科学的道路,这才有了后来他在化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是小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最紧要的门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在好奇心的促使下,许多孩子特别具有破坏欲,什么东西到了他手里,没一会儿就能把它大卸八块。有见识的父亲绝不会为了保护玩具而破坏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对于孩子来说,好奇是心灵觉醒的开始,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与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有见识的父亲给予的鼓励,会帮助孩子将这种好奇心持续下去,变成探索世界的动力。

有见识的父亲虽然也会心痛被孩子弄坏的物品,但不会通过斥责和打骂孩子去阻止这种探索行为。对于出自好奇的“破坏”行为,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学会更多的知识。比如,可以利用孩子对摄像机的好奇心,教他学习使用摄像机。

李玫瑾教授曾在节目中分享过一个观点,就是越聪明的孩子越难带。她说,孩子容易“闯祸”,其实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样的孩子非常聪明。如果你的孩子是“淘气包”“破坏王”,你就偷着乐吧!

当然,不管孩子是不是足够聪明,在育儿路上,最重要的都是允许孩子犯错,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行为,多一点接纳和鼓励,让孩子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