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曾经是非常简朴的一种衣服。
袈裟最开始其实是古印度话,意思是“看不出颜色”。在当时最典型的袈裟也叫“百衲衣”,就是出家人化缘乞讨,用收来的布条拼成的衣服,是不是瞬间就有了一种“丐帮”的感觉?这样简朴的七拼八凑的衣服,当然也就看不出颜色了。
渐渐地,袈裟也就成了僧人们专门穿的僧衣,在佛门里也越来越重要,一件袈裟有可能成为掌门地位的代表。比如,佛家的达摩祖师在西归之前,给指定的传人慧可两件信物,其中一件就是木棉袈裟,显然非常珍贵。
另外一件信物则是《西游记》里也曾提到的紫金钵(bō)盂(yú),一件同样非常珍贵的碗状器物。达摩祖师将这两件物品传给了慧可,慧可也就成为中国禅宗的二祖,这就叫“衣钵相传”。能够得到袈裟和钵盂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衣钵传人”。
到后来,“衣钵相传”这个成语不只是佛门里用,渐渐地大家都用起来了。唐代的大诗人李商隐向自己非常感激的恩师写诗说:“自蒙夜半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夜半传衣”这里指的就是传授衣钵的意思。李商隐是在表示:我能得到您的传授和教诲,这是最好的、最珍贵的,再不羡慕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