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校读法举例(1 / 1)

《全唐诗》一书编得最草率,其间错误百出,几乎触目皆是。比方将甲诗混入乙集中,便是一个常见的例子。这种例子由已被发现的推测起来,未被发现的想必还有不少。最好能寻出若干构成错误的公式来,凭着公式去检验全书,问题便容易解决得多了。以下是我所拟定的公式之一种:

甲集附载乙诗,其题下的署名并入题中,因而误为甲诗。

唐人诗集中,凡遇有与旁人唱和的题,往往将那人的诗也收入集中,附在本诗的前面或后面。例如(一)《昌黎先生集·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的前面,便载有卢仝的原作《月蚀诗》;(二)《窦氏联珠集·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的后面,也附有房复孺的《酬窦大闲居见寄》。它们的标题与署名的款式如下:

(一)月蚀诗 卢仝

(二)酬窦大闲居见寄 辰州刺史房复孺

这种款式,一碰到粗疏或无知识的钞胥手里,而变成:

(一)月蚀诗卢仝

(二)酬窦大闲居见寄辰州刺史房复孺

是极可能的。署名既躲入题中,变成题的一部分,在形式上(一)便当然地变成韩愈的诗;(二)便变成窦常的诗了。但是实际上“《月蚀诗卢仝》”或“《酬窦大闲居见寄辰州刺史房复孺》”都讲不通,所以写录时纵会发生这种混乱,稍有知识的读者定会马上察觉而加以纠正。假如在另一种情形之下,把作者的名衔提上、并入题中,而不幸读起来仍旧通顺,那就危险了。这类不幸的事件,就我所注意到的,现在已经有了五起。分别说明之如下。

(一)钱起诗误入王维集一例

下诗见《全唐诗》卷五第十五页[1]王维集,依原式录之。

留别钱起[《英华》题云“晚归蓝田酬中书常舍人赠别”,或作钱起诗题云:晚归蓝田酬王给事“赠别”(二字从本书《钱起集》补)]

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徇禄仍怀桔,看山免采薇。(钱起集作:别山如昨日,春露已沾衣。采蕨频盈手,看花空厌归。)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

卷九第十二页钱起集亦载此诗。依词意看去,决不是王维作的。诗曰“卑栖却得性”,又曰“霄汉时回首,知音青锁闱”,分明是一个后进求助于先达的口气。王维年纪比钱起大、官比他高,这诗若果是王维为留别钱起而作的,岂非先达求助于后进?万无此理。再说,若依《文苑英华》题作《晚归蓝田酬中书常舍人赠别》,那就更不能说是王维的诗了。因为常舍人是常衮,据《旧唐书》一一九《常衮传》,永泰元年(765)迁中书舍人,时王维死(761)已四年。反之,若作钱起诗,却毫无滞碍。钱起与常衮年辈相等,集中并有《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御》诗,可知前面那一首,若依《文苑英华》题作《晚归蓝田酬中书常舍人赠别》,是合理的;但最好是题作《晚归蓝田酬王给事赠别》。因为涵芬楼影印元刊本《王右丞集》卷五也载有这首诗,在《送钱少府还蓝田》之后。这就明白了。“钱少府”即钱起,钱起做过蓝田县尉,有《初黄绶赴蓝田县作》一诗可证。这回钱起从长安归蓝田,王维作了那首《送钱少府还蓝田》诗送他,钱起也作了一首诗给他留别。这首诗在钱起本集里便题作《晚归蓝田酬王给事赠别》。王缙编《右丞集》时,钱起诗也被收入;又为简便计,改题作《留别》。原来的款式应该如此:

留别 钱起

被钞胥误为:

留别钱起

之后,作者的名字不见了,便成为王维本集里的诗了。元本《王右丞集》已经错成了这样,不过它的次第还紧接在《送钱少府还蓝田》之后,所以我们依前面的方法,将诗意和题文对勘之后,再细心推索一下,还不难找出它的底蕴来。若像《全唐诗》,又把旧有的次第挠乱了,使两诗的部位相隔那样远(《送钱少府还蓝田》在第十二页,《留别钱起》在第十五页),案情的复杂又加深了一层,便更叫人摸不着头绪了。

明白了王维的《送钱少府还蓝田》和钱起的《晚归蓝田酬王给事赠别》是一赠一答的“配偶作”,我们便知道钱起做蓝田尉时,王维正在做给事中。王维天宝十五载已为给事中,其初授此官,盖在十二三载,因为十一载他还在做文部郎中。钱起天宝十载登进士第,必是登第后授蓝田尉;所以王维做给事中时,他还未满秩。唯其如此,所以他给王维的诗中有“卑栖却得性”与“霄汉时回首,知音青锁闱”等语。

(二)丘为诗误入王维集一例

前面所引《全唐诗》王维集中的《留别钱起》后,紧接着一首:

留别丘为

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今日又明日,自知心不闲。亲劳簪组送,欲趁莺花还。一步一回首,迟迟向近关。

这首诗又见于丘为集,题作《留别王维》,下注云“一作王维留别丘为诗”。不消说得,诗一定是丘为作的;其所以错给王维,与上述钱起诗的情形是一样的。元刊本《王右丞集》也载了这首诗,紧前面一首的标题是《送丘为往唐州》。很明显的,这是王集中《送丘为往唐州》后附录的丘为的诗,原题作《留别》,下署“丘为”二字;糊涂的写官用和前边一样的手段,也把它奉送给王维了。至于在《全唐诗》中,《送钱少府还蓝田》与《送丘为往唐州》列在一起,在第十二页;《留别钱起》与《留别丘为》,也列在一起,在第十五页——这种排列的动机,也不难窥破。许多唐人的集子本是编年的,后来多事的人偏要给他分类、分体。左改右改,结果除了把编年体本身极宝贵的价值全毁了之外,还造了许多严重的罪孽。例如钱起、丘为两诗,在元刊本《右丞集》中,虽已经错给王维了,但最初编次的部位都还保存着。所以由《送钱少府还蓝田》,我们不难于推测出下面紧接着的《留别钱起》,应题作《留别》,而将“钱起”二字向下移作此诗著者的姓名。同样的由《送丘为往唐州》,我们也可以悟到下面紧接着的《留别丘为》也只应题作《留别》,而“丘为”则当向下移作著者的姓名。但是《全唐诗》不知道根据了哪一家分类的本子,把《送钱少府》与《送丘为》两诗排在一起,又把《留别钱起》与《留别丘为》抽出来,排在另一处,吊在后面老远的。这一来,尤其是丘为这首诗,语意本来空空洞洞,不曾供给一点内证。假如没有元本的次第作印证,我们怎敢毅然决然断定它是那样错送给王维了的呢?

(三)皇甫冉诗误入郎士元集一例

下列一诗见《全唐诗》卷九第五十九页郎士元集:

朱方南郭留别皇甫冉(一作皇甫冉诗,题作润州南郭留别)

萦回枫叶岸,留滞木兰桡。吴岫新经雨,江天正落潮。

故人劳见爱,行客自无憀。若问前程事,孤云入剡遥。

这诗又见同卷第六十二页皇甫冉集,正题作《润州南郭留别》,下注云“一作郎士元诗”。《御览诗》也有它,亦作皇甫冉,题作《江山(上)留别》。《御览诗》是元和时令狐楚编的,当然比较可靠。所以我认为这诗确乎是皇甫冉作的。何以错入《郎士元集》中呢?原来郎集中必定附载过这首诗,下署名“皇甫冉”;写官将“皇甫冉”三字并入题中,诗便为郎士元所有了。

(四)皇甫冉诗误入张南史集一例

《全唐诗》卷十一第三十六页张南史集有《江北春望赠皇甫补阙》七律一首,下面紧接着又是一首七律:

酬张二仓曹扬子闲居见寄兼呈韩郎中左补阙皇甫冉

孤云独鹤自悠悠,别后经年尚泊舟。渔父置(《皇甫冉集》作“致”,非是)词相借问,仙郎能赋许依投。折芳远计(当从《皇甫冉集》作“寄”)三春草,乘兴闲看万里流。

莫怪杜门频乞假,不堪扶病拜龙楼。

这诗的作者不是张南史,有一个铁样的内证。《唐书·艺文志》说张南史曾经“以试参军避乱居扬州扬子”,《唐才子传》卷三说他“仕为左卫仓曹参军”,窦常又有《哭张仓曹南史》诗。由这些可以证明题中那闲居于扬子的“张二仓曹”,便是南史自己。诗若是南史作的,岂不成了自己给自己酬答吗?原诗又见于卷九第六十七页皇甫冉集中,题与张集所载相同,唯无“左补阙皇甫冉”六字。这其间的曲折也是极容易明白的。本是皇甫冉的诗,题曰《酬张二仓曹扬子闲居见寄兼呈韩郎中》,与张南史的《江北春望赠皇甫补阙》是一赠一答,所以张集中把它附载于那首赠诗之后。写官不小心,将题下的名衔“左补阙皇甫冉”六字混入题中,这才变成张南史的诗了。其实,读者若是细心的话,单看题的下半截,已够令他疑心的了。首先,张南史对他的朋友皇甫冉,依常例,当称“皇甫补阙”,或“皇甫补阙冉”,或“皇甫冉补阙”,决不称“左补阙皇甫冉”。再者,假使这诗依张集标题的含义,是酬张二仓曹兼呈给韩某与皇甫冉两人的,则对两人的称呼当一律,题作“兼呈韩郎中皇甫补阙”(或作“□□郎中韩□左补阙皇甫冉”,如果这种称呼是合乎习惯的话)。如今却分用两种格式,一称“韩郎中”,一称“左补阙皇甫冉”,不也是很可怪的吗?现在把“左补阙皇甫冉”六字从题中退出来,作为此诗作者的名衔,疑团便立时冰释了。至于篇末“莫怪杜门频乞假,不堪扶病拜龙楼”二句,与皇甫冉的事迹也恰合。据独孤及《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说,冉迁左补阙后,回家不久便死了。迁左补阙时已经多病,因病而告假回家,回家不久便逝世——这显然一贯的事实,不也暗示着这首诗的作者是皇甫冉吗?

张南史的事迹,诸书所载的非常简单。现在我们既判定前面那首诗是皇甫冉做左补阙时作的,而诗题称“张二仓曹”,那么我们也就知道张南史在大历二年,已经做着仓曹参军。因为据独孤及序,皇甫冉迁左拾遗,转左(原误作右)补阙,是在这年;而转左补阙之后,不久就回到家乡来,死了。这是因确定了这首诗的真作者,而附带获得的一点新知识,虽所获无多,然而在张南史那样简略的传记中,这一点点小发现也就够宝贵的了。

(五)窦叔向诗误入张继集一例

《全唐诗》卷九第四十页张继集有下列一诗:

送窦十九判官使江南

游客淹星纪,裁诗炼土风。今看乘传去,那与问津同。

南郡迎徐子,临川谒谢公。思归一惆怅,于越古亭中。

向后数第二首是:

酬张二十员外前国子博士窦叔向

故交日零落,心赏寄何人。幸与冯唐遇,心同迹复亲。

语言未终夕,离别又伤春。结念湓城下,闻猿诗兴新。

第二首不像是张继的诗,因为有两个可疑之点。第一,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中兴间气集》亦称“张继员外”;而张继做过祠部员外郎,见《新唐书·艺文志》。这题中的“张二十员外”似即张继自己;第二,这诗若是酬张、窦两人的,依常例当称“张二十员外窦十九博士”(皇甫冉有《送窦十九叔向入京》诗,崔峒有《赠窦十九》诗,亦即叔向),这里对两人的称呼不一致,是不近情理的。因此,我断定“国子博士窦叔向”七字是作诗人的名衔,误入题中。这诗的原唱就是前面那题名《送窦十九判官使江南》的一首;因曾经附载在《张继集》中,所以闹出这个错儿来。何以知道二诗是一赠一答的“配偶作”呢?除了标题的暗示外,诗中还有证据。《唐书·艺文志》称张继“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刘长卿《哭张员外》诗原注也说道:“公及夫人相次殁于洪州。”窦叔向奉使往江南去,必是从江西出发;所以张继送他的诗中说“南郡迎徐子,临川谒谢公”,都是用的江西的故事。而窦酬诗中有“结念湓城下”之语,湓(pén)城也是江西的地方。看来,后一首是窦叔向的作品,毫无疑义。不过《全唐诗》《窦叔向集》中并没有载它,这却也不足怪。宋朝的洪迈不是已经说过,窦叔向的诗难得遇见么?元朝的辛文房不是依然叹道“今存诗甚寡,盖零落多矣”吗?这一首在“本人”名下久已失落了的诗,幸而是被混进一位朋友的集子里,才得保存到今天。窦叔向的幸运,真可谓塞翁失马,因祸得福了。

窦叔向的诗,除了洪迈从吴良嗣家所抄唐诗中收得的六首之外,后来毛晋又从《唐诗纪事》续添三首,共得九首。毛氏因而夸道:“自宋迄今几百年,余所见叔向诗反多于容斋,始信诗文显晦,故自有时,匪关岁月之先后、久暂也。”从毛氏到今又是“几百年”,叔向的诗又多出一首来,毛氏所谓“匪关岁月之先后久暂”,果然不错。

作者注:

[1]据同文馆石印本,后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