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1 / 1)

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①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②“绿”“热”二字,皆作上去③用。与韩玉《东浦词·贺新郎》④以“玉”“曲”叶⑤“注”“女”,《卜算子》⑥以“夜”“谢”叶“食”“月”,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注释】

①辛弃疾词《贺新郎》:“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又樯燕、留人相语。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鸣橹。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情,幺弦诉。”

②辛弃疾词《定风波》:“金印累累佩陆离。河梁更赋断肠诗。莫拥旌旗真个去。何处。玉堂元自要论思。且约风流三学士,同醉。春风看试几枪旗。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

③上去,指上声和去声。

④韩玉,字温甫,南宋词人,有《东浦词》一卷传世。其《贺新郎·咏水仙》原词为:“绰约人如玉。试新妆、娇黄半绿,汉宫匀注。倚傍小阑闲凝伫,翠带风前似舞。记洛浦、当年俦侣。罗袜生尘香冉冉,料征鸿、微步凌波女。惊梦断,楚江曲。春工若见应为主。忍教都、闲亭邃馆,冷风凄雨。待把此花都折取。和泪连香寄与。须信到、离情如许。烟水茫茫斜照里,是骚人、九辨招魂处。千古恨,与谁语?”

⑤叶,同“协”,和谐之意,“叶韵”即“协韵”“谐韵”“押韵”,“叶韵”又称“叶句”“叶音”。

⑥韩玉《卜算子》:“杨柳绿成阴,初过寒食节。门掩金铺独自眠,哪更逢寒夜。强起立东风,惨惨梨花谢。何事王孙不早归,寂寞秋千月。”

【赏析】

宋代陈彭年等奉诏修了一部《广韵》,它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根据《唐韵》,分四声,共二百零六韵。比较烦琐,但作诗允许“同用”,相近的韵可以通押,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一十二韵。宋淳祐年间平水刘渊增修《王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广韵》中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为一百零七韵,这就是“平水韵”。元末阴时夫考订“平水韵”,著《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零六韵。明清以来诗人作诗基本上是按这一百零六韵。但“平水韵”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语音,和当时的口语有距离,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种“曲册”,在完全按照当时北方的语音系统编定的,以供写作北曲的需要。最著名的就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此书四声通押,共十九个韵部。现代北方曲艺按“十三辙”押韵,就是承袭《中原音韵》的。

在汉语的中古音中,“绿”和“热”都是入声字,在辛弃疾《贺新郎》这首词中,作者为押韵的需要,将其作为上声和去声字来使用。同样,在韩玉的《贺新郎》中,读入声的“玉”“曲”与非入声的“注”“女”来押韵;《卜算子》中,读去声的“夜”“谢”与读入声的“节”“月”押韵。宋代押仄声韵的词中,虽然同韵部的上声和去声韵可以通押,但是入声是不能跟它们通押的。而在北曲中,由于入声已经派入三声,而在曲韵中平上去三声是可以通押的,这就构成了四声通押的现象。这里所举的宋词中四声通押的例子,显然是后来汉语音韵发展对诗词创作影响的先兆。显示了入声消失,“平水韵”向“中原音韵”过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