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史上,有一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那就是:究竟是谁,杀死了杨贵妃?
尽管历史记载似乎确凿无疑,但拨开历史的迷雾,真凶,显然隐藏极深。
1
在历史叙述中,安史之乱爆发半年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三日上午,迫于安禄山叛军不断逼近的压力,唐玄宗从长安出逃。第二天晚上,六月十四日当天,护卫唐玄宗的禁军在马嵬坡(又称马嵬驿)哗变。在杀死杨国忠后,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又逼迫唐玄宗派高力士绞死了杨贵妃,并在验明杨贵妃尸身后,才平息兵变。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事实上,指使杀死杨贵妃的幕后操作者,并非陈玄礼,也并非哗变的禁军将士,而是另有其人。
关于马嵬坡之变的真相,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的《资治通鉴》是传统版本的代表。《资治通鉴》描写道:
至马嵬驿,(禁军)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李亨),太子未决。
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禁军头领陈玄礼当时想发动兵变,先去争取太子李亨的支持,结果李亨没有表态;在此情况下,禁军毅然发动兵变,先是杀死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然后陈玄礼又出面,逼迫唐玄宗杀死了杨贵妃。
但历史再往上翻,实际上,对于谁主谋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旧唐书》写得很清楚,真正的主谋,是太子李亨。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道:“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李亨),诛(杨)国忠父子。”
另外,在《旧唐书·韦见素传》中也写得很清楚:
龙武将军陈玄礼惧(杨国忠)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即宦官李辅国)(共)谋于皇太子(李亨),请诛国忠,以慰士心。是日,(陈)玄礼等禁军围(唐玄宗)行宫,尽诛杨氏。
也就是说,《资治通鉴》为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避讳,而把兵变叛乱的罪名推诿给了禁军,从而让李亨保留了征讨安禄山的正面形象,塑造了一个高大上、奋起于危难之际的帝王人设。
在司马光看来,描述一个英雄人物,说他有谋反作乱、威胁父皇的举动,实在不雅,英雄,要尽量粉饰得相对完美一些。
但让司马光无可奈何的是,你不写,不代表别人不写啊。所以,在更接近马嵬坡兵变年代的原始史书《旧唐书》中,保留了更接近这场兵变的原始真相:
杨贵妃,是太子李亨策划兵变逼死的。
2
可太子李亨,为何要指使干掉杨国忠和杨贵妃等人?
杀人的真凶再往上推,其罪魁祸首,却是猜忌冷酷的唐玄宗李隆基。
话说,李唐家族,向来有政变的传统。
在李隆基看来,他自己的曾祖李世民,在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705年,李显又发动神龙政变,从母亲武则天手中夺权;707年,太子李重俊又发动景龙政变,试图从唐中宗手中夺权。
而李隆基自己,也是通过两场政变上位。710年,他先是发起了诛杀韦后集团的唐隆政变。712年,他又发动了干掉太平公主集团的先天政变,从而为自己的最终掌权逐一扫清了障碍。
整个家族血腥的政变史,使得唐玄宗李隆基对儿子们尤其是当太子的儿子,天然有种猜忌心理:担心他们夺权上位。
而杨贵妃之死,可以说,也是唐玄宗对待儿子们苛刻猜忌,给逼出来的。
开元二十五年(737),已经当了26年皇帝的唐玄宗,先是在极度的防范和猜疑中听信谗言,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随后,他又改立第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为太子。
家族里层出不穷的政变案例,使得唐玄宗始终不放心自己的儿子们。而要抑制太子党的势力,李隆基的选择是:先是扶持权臣李林甫势力,后面又培育杨贵妃家族的外戚势力,来平衡、压制太子党。
因为在一个不断靠着政变上位的帝王世家里,李隆基对谁都不信任,即使那是他的亲生儿子。
3
心理罪,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
“我怀疑你想夺权,我总觉得你想杀我!”正是出于这种心理猜忌,李隆基先是杀了三个儿子,然后又改立了个太子李亨。因此,尽管贵为大唐帝国的太子,在从28岁至46岁(738—756),整整18年的太子生涯中,李亨一直谨小慎微,担心哪天一不小心,就被父皇唐玄宗废掉或者杀掉。
皇帝和太子斗争的结果,是有人必须要牺牲,宫廷得流血进行祭祀。
杨贵妃和她的家族,就是在这个时候傻萌萌地闯了进来。
开元二十八年(740),21岁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被55岁的公公、唐玄宗李隆基强行掠夺入宫,并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此后整整17年,杨玉环的三个姐姐、族兄杨国忠等七大姑八大姨纷纷鸡犬升天、富贵荣华。
这个家族,开始纵横放肆了。
此前,宰相李林甫由于试图扶持寿王李瑁为太子而与李亨结下了梁子。因此,李林甫在把持朝政期间,仗着皇帝李隆基撑腰,处处压制,乃至一手制造冤案,试图干掉李亨。
而杨贵妃家族的重要政治代理人杨国忠,也上蹿下跳,先是跟着李林甫一起,然后又单干,也试图扳倒太子李亨。
为此,他们先是将太子李亨的东宫官员杜有邻诬陷杖打致死;接着,又诬陷忠于太子李亨的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等人谋反,试图将李亨及其僚属一网打尽。
但善于权术和政治势力制衡的唐玄宗,每次总是在政治天平将要倾斜向某一方的时候,将它压平。
因为在李隆基看来,太子党、外戚等集团势力,都是需要敲山震虎的,而他这个皇帝所需要的,是一个相互政治制衡下的帝国秩序。
4
尽管唐玄宗是个风流种,但杨玉环的出现,确实让唐王朝的无数后宫佳丽黯然失色。
但这种杀机四伏的专宠,杨贵妃跟她的家族,却浑然不知。
这种骄傲放纵的结果,便是整个杨贵妃的外戚家族公然傲视整个李唐皇族。
主子牛气了,甚至连家奴,都猖狂得很。
天宝十载(751),杨国忠家族的家奴,甚至在长安城中公开挥舞皮鞭,侮辱唐玄宗的女儿广宁公主,以致广宁公主惊吓堕马,驸马程昌裔上前保护公主,也被杨国忠家族的家奴鞭打训斥;事后,广宁公主痛哭流涕,向唐玄宗告状,没想到唐玄宗只是下令杀了这个小家奴,而对杨国忠等人却毫不过问,而作为受害者的驸马程昌裔,反而被停官处罚。
杨贵妃家族的势力之大,到这时,已经不仅仅是权倾朝野的问题,而是欺凌到了整个李唐皇族头上了。
在此情况下,受到父亲唐玄宗猜忌压制的太子李亨,对于杨贵妃家族,只能是忍气吞声。仅仅三十多岁,李亨就已愁得头发全白——因为在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的构陷下,他的亲信很多被杀或被流放,他本人也几次差点陷入大狱,“势几危者数矣”。
当时,太子李亨这种不受待见的边缘地位,整个大唐帝国内外上下,都看得清清楚楚,安禄山,更是敢于公开调戏李亨。
天宝六载(747),安禄山到长安城觐见唐玄宗,当时,太子李亨也在一旁,礼仪官员就催他给李亨行礼。没想到安禄山却故意不觐拜李亨,而是对着唐玄宗说:“小臣我是胡人,不知道我朝的礼仪,请问太子是个什么官啊?”
唐玄宗对此会心一笑,说:太子,就是我以后的接班人啊。
没想到安禄山却说:“臣我眼里只知有陛下您一个人,不知道原来还有太子储君这么个人物!”
宠爱安禄山的唐玄宗,对此哈哈大笑。
太子李亨已然沦落到了,被杨氏家族和权臣势力公开凌辱的程度。
5
在这种情况下,是个人,谁不带着仇恨?
更何况,他还是个皇太子。
而安禄山在755年的公开叛变,使得大唐帝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剧变。
不久,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洛阳,并直逼潼关;仓皇失措下,年过七旬、整天玩弄权术的唐玄宗李隆基,毕竟是英雄老矣,也惶惶不可终日,他就跟后来的宋徽宗急着想让位给宋钦宗一样,也提出,想让太子李亨来监国,最终禅位给他。
对此,向来对太子李亨欺压凌辱的杨国忠被吓得半死。他马上找到杨贵妃姐妹说:“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性命在旦暮矣!”
杨贵妃于是亲自出马,效仿古人,口里衔着土块,坚决向唐玄宗请求,说不能将皇位“内禅”给太子——在爱妃杨玉环的哭哭啼啼下,唐玄宗心里软了下去,况且皇帝瘾始终还是有的,最终,他又取消了这个计划。
杨贵妃的杀身之祸,由此日益临近。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三日,在安禄山叛军已经攻破潼关的情况下,惊慌失措的唐玄宗,最终带着杨贵妃姐妹和杨国忠等人,以及太子李亨等少数几位皇族,在3000多禁军的护卫下仓皇出逃。
3000多禁军中,有2000多人由太子李亨指挥、负责殿后。
本来在长安城中忧虑恐惧、草木皆兵的太子李亨,眼下,突然因为殿后掩护,掌握了随行禁军三分之二的兵权;而忠于唐玄宗的禁军首领陈玄礼,在国家的剧烈变故下,也对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家族恨之入骨。
当时,由于出逃太过仓皇,唐玄宗这支3000多人的队伍,甚至连吃饭的粮食都没带够,因此到了出逃的第二天,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将士们就已是又累又饿,怨声载道,大家伙一个个恼怒得很。
在此情况下,整整忍了十几年的太子李亨,终于暗中爆发了。
当军队行进到马嵬坡时,在李亨的授意下,本来就已是怒气冲冲的禁军将士们率先发难,杀死了杨国忠,并将他肢解分尸,头颅则挑在枪杆上。
然后,取得太子李亨首肯的禁军将领陈玄礼,又出面逼迫唐玄宗将杨贵妃绞死。
一场由杨氏家族自己种下的祸根,终于以杨贵妃和杨国忠的覆灭,宣告结束。
6
那个大唐帝国最华美富贵的女人,最终身死魂灭。
在发动这场马嵬坡之变后,第二天,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五日,李亨带领着2000多禁军,与唐玄宗分开,分兵北上指挥平叛;而只顾着逃命、全然没了当年英雄气概的唐玄宗,则带着残余的1300多禁军,逃入四川境内。
二十多天后,七月十三日,北上抵达灵武的李亨,在部下的拥戴下,在灵武自行即皇帝位,而此时,唐玄宗还蒙在鼓里,他没想到这个他向来看不起的儿子,竟然宣布自行即位。
这一年,父亲李隆基71岁,儿子李亨45岁。
一直到儿子“称帝”后近一个月,八月十二日,李隆基才在成都得知,自己已经成了“太上皇”,在国家危难的情况下,老来昏聩的李隆基无可奈何,只好违心地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但李隆基还是没有忘记让人传话给儿子李亨,说,军国大事,还是要“奏朕(李隆基)知”。
但那个幡然翱翔,在风云突变之中登基为帝的儿子李亨,还会听老爸的话吗?
压抑十几年,历经九死一生,终于从老子手中夺来的帝国最高权柄,怎么可能还回去?
在四川避难了一年多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十月,无奈成了太上皇的李隆基,在得知长安城已经光复稳定后,最终决定起驾回京。
回程途中,李隆基的随行护卫被儿子唐肃宗下令解除武装,并全程派兵挟持“护卫”。当路过马嵬坡,李隆基想给杨贵妃改葬,没想到礼部侍郎李揆当即反对说:“当初禁军将士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陛下您如果改葬杨贵妃,怕是参与叛乱的将士们人人疑惧,形势又会失控。”
当然,李揆没有点出,那个指挥杀死杨贵妃的幕后策划者——当朝皇帝李亨,还在远远监视着父亲李隆基。
无奈之下,唐玄宗只好取消了为杨贵妃公开改葬的决定,改而派人偷偷去迁葬祭祀。挖开坟墓后,负责改葬的宦官发现,杨贵妃的尸体已经腐坏,但留在身边的一个香囊却仍然完好。于是宦官们将香囊从棺材中带回给了李隆基,睹物思人的李隆基泪如雨下,于是命令画工画了一张杨贵妃的人像,挂在宫中日日瞻望。
一个玩弄权术的皇帝,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害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
回到长安城后,李隆基被儿子李亨软禁控制起来。李亨手下的宦官李辅国,有一次甚至带着500骑兵,公然带刀威胁太上皇,吓得李隆基差点从马上摔落下来。对此,李隆基私下对心腹宦官高力士说:“吾儿(李亨)为(李)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在老来被软禁的凄凉惶恐中,这位曾经英明神武,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君王,只能是经常在他被软禁的太极宫中看着杨贵妃的画像,静静发呆。
他或许从来没有反思过,他爱一个女人,却最终,有意或无意,成了杀死这个女人的真正元凶。
回到长安的第四年,762年,在思念和痛苦中,哀怨绝望的太上皇李隆基(685—762),最终以道家所谓“辟谷”(不食五谷)的方式绝食而死,那一年,他77岁;同年,那个他一直猜忌,最终愤怒爆发的儿子李亨(711—762),也在国事艰难中染病去世。
父子俩去世一年后,763年,安史之乱才被平定。
大唐帝国由此步入了衰落的轨道。
而那个真正杀死了杨贵妃的人,究竟是谁?是太子李亨,还是唐玄宗自己?抑或是杨贵妃自作自受?
那个皇帝的女人,显然在渴求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