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努力”“自律”这一类的词汇变得极不入耳,“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轻松”这样的话却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称为“佛系青年”,互相比着谁更“丧”,谁的境遇更惨。
努力的人不招人待见,上进的人屡屡受到嘲讽。大家嘻嘻哈哈,对未来表现出一副无所渴求的样子,似乎这样才算合群。然而,真正聪明的女孩却不会理会世俗的偏见。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她们反而会主动靠近那些踏实努力、低调勤恳的人。
她们知道,这样的人即使暂时没有取得成功,其人生厚度和思想境界却是那些终日以“丧”自居、懒散盲目的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和努力者并肩前行,你的梦想终会发光发亮。
北大才女刘媛媛曾写过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以前的同事。这位同事不想继续待在老家,让刘媛媛帮忙留意合适的单位。这位同事比刘媛媛小几岁,毕业于北京一所知名大学。她是个手脚麻利、性格沉稳的姑娘,按照刘媛媛的预测,如果这个姑娘当年留在北京,定能取得不错的发展。然而,当初的她只在北京工作了一两年,之后便听从父母的安排回到了老家。
回去后,她的工作虽然清闲,工资却少得可怜。最令她烦恼的是,她周围的同事、朋友一个个都十分满足于目前安稳的日子,天天下班约她逛街打麻将。姑娘去了几次,事后却觉得后悔。在她看来,把这么多时间白白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她宁愿待在家里看书,学点东西。然而,拒绝的次数多了后,朋友们纷纷在背后说她“装模作样”“另类”。
姑娘知道自己不能再待下去了,她无比想念大城市里繁忙的节奏和“人人自危”的氛围。她对刘媛媛坦白心声道:“我宁可当凤尾,也不想当鸡头。”
文章的最后,刘媛媛点评说:“一定要到凤凰中去,即使当不了凤头也没关系,起码环境对于自身进步是很有利的,在鸡群中就是再努力哪怕当上了鸡头也做不了凤凰。”
对此,刘媛媛自己也有亲身的体会。一开始,她和很多书评写作者待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有压力。别人的努力像一根根针一样扎在她的心上。可是,当她主动靠近、努力融入这些天赋高又努力的人的队伍时,她的心态慢慢有了转变,而她看向他们的目光也写满了欣赏。
她开始奋起直追,努力缩小着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不知不觉中,她的文笔有了显著的进步。后来,刘媛媛顺利成为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的签约作者。第一次加入签约作者群的时候,她吓了一跳。群里人才辈出,堪称卧虎藏龙。
这些人中有颇受《人民日报》青睐的新生代作者,有出版过很多个人作品的青年作家,也有一边兼顾本职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写作还能拿到极高稿费的“拼命三郎”。刘媛媛觉得惶恐又欣喜,她不断和大家交流着写作经验,积极收纳各种有益的建议。
经过此事,她坦言道:“我喜欢到竞争激烈的地方去,喜欢跟比我更努力的人在一起并且享受那种压迫感,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潜能。如果发现自己总是跟一群令我觉得舒服的朋友在一起,心里反而要警惕一下,自己最近是不是没有任何进步?”
有人曾总结出一套“垃圾人定律”,依靠这套定律可知:你我身边存在着很多“垃圾人”,他们就像垃圾车一样,携带着沮丧、愤怒、妒忌、傲慢、贪心等情绪四处横冲直撞。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敬而远之,万不能受他们的影响,将自己也变成一辆“垃圾车”。
在奋斗的旅途中,越是努力的人越能招引“垃圾人”的嫉妒。他们将负面情绪一股脑地倾倒在努力的人的身上,希望同化后者,让后者陪着自己一起堕落。如果你也遇到了这样的人,最明智的做法是微笑,然后远离他们,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相反,你若是遇到了比自己还要努力的人,一定要主动靠近他们,一边汲取他们身上的优点,一边尽力跟上他们的步伐,一刻不停地奋勇向前。
80后作家周冲曾感慨道:“而今的微信联系人里,多数是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有斗志,不服输,情商、智商、野心都一直在线,其中不乏年薪过百万、活得姹紫嫣红的人。不得不说,处于这种圈子,你想停都停不下来。”
的确,对于年轻女孩来说,如果她们面对的是一个以“丧”为乐,不停恶性竞争的群体,那她只会变得越发堕落。她们聊的话题永远是谁比谁更漂亮,谁比谁的化妆品更贵,谁比谁走的捷径更多,……长此以往,她们只会慢慢退化成脑袋空空的“花瓶”。
严于律己的人总让人觉得踏实,值得信任。聪明如你,一定要和努力的人在一起,积极向那些比你心性坚定的人学习,并像他们一样,找准人生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