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比一盘棋,区别在于,有的女人甘愿成为棋子,她们主动走入被人摆布的命运中,逐渐丧失了自我。有的女人却愿意付出一切成为棋手,掌握布局的技巧,积累进退的经验,在错综复杂的棋局中痛快地燃烧着自己,最终收获精彩灿烂的人生。
身为女人,要有成为棋手的野心。失去人格上的独立性,忘记自我增值,你只会慢慢丧失魅力。
苏格拉底和妻子刚结婚的时候,两人过着清苦的日子。苏格拉底一心沉迷于哲学世界中,整天思索着各种玄妙的哲学问题。而他的妻子则一力扛起了家庭重担。
妻子每天天不亮就去采摘橄榄,再将橄榄榨成油,装瓶送往集市贩卖,挣一点微薄的生活费。面对那些凶恶狡猾的商贩,她从不退缩,反而与他们据理力争。在外人看来,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大嗓门的“悍妇”。
苏格拉底成名后,人们总会对他的妻子指指点点,指责她说话太大声,没有女人的温柔。她逐渐变得压抑起来,再不敢像以前那样大声嚷嚷了。
苏格拉底逐渐体会到妻子的心情。有一次他对妻子说:“亲爱的,以前的你,在集市上大声教训商贩的样子是多么迷人啊,你一直这样坚强而独立,我知道这才是真正的你。”妻子瞬间恍然大悟,立时便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回到以前的模样。
如果苏格拉底的妻子只会仰仗丈夫的名气生活,那她便会彻底地失去自我。她只有保持人格的独立,才能延续快乐的心情,并在两性关系里获得尊严。
如果你的伴侣喜欢的是委曲求全、面目模糊的你,那么只能说明他对你的感情并不如他承诺的那般深刻。记住,哪怕你天生丽质,生活也不会让你靓丽光鲜、风光无忧地度过这一生。
每个女人都终将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地鸡毛”。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你才能从容不迫地捋顺那些细碎难堪的琐事,并将其变成一尾漂亮的“鸡毛掸子”,轻松拂去生活的尘灰。换一句话来说,女人越独立,婚姻越自由。
世人皆赞女性最好的模样是“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其实不然,女性的魅力永远体现在:既有甘当绿叶、默默付出的勇气,也有驰骋山河、独当一面的能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女性哪怕对伴侣心怀不满,也不会轻易选择离婚。她们中,有的人因“丧偶式家庭”的现状倍感煎熬,有的人面对伴侣的言语侮辱、精神刺激乃至身体伤害只是一味默默承受。
她们不选择离婚的理由有很多:怕单靠自己无法给孩子营造一定水准的成长条件;怕父母受不了这样的精神打击,而自己又无法成为他们的依靠;怕今后的生活难以维持。其实,说来说去,这个问题始终会回归到“独立”二字上。
正因你将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才会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于是才不得不在一段糟糕的关系里委曲求全,极力忍耐。精神世界沦陷的第一步,是自我驱逐,逐步变成他人的傀儡。
张幼仪也曾在不幸福的婚姻里委曲求全,可是自她离婚的那一日起,她就幡然醒悟,一面自嘲曾经的固执与愚钝,一面走上了自强自立的道路。
1915年12月,徐志摩与张幼仪结为夫妇。徐志摩对新婚妻子张幼仪态度冷淡,而张幼仪却对这段婚姻充满了幻想。她每天都尽心尽力地做好妻子的本分,小心地伺候着丈夫徐志摩,指望他能回心转意。然而,她越是逆来顺受,徐志摩越是讨厌她。
在徐志摩看来,张幼仪是个不折不扣的“土包子”。面对这样的精神暴力,张幼仪一面苦学文化知识,希望拉近他们的距离;一面按照徐志摩的审美拼命打扮自己。她“抹杀”了自我,最终等来的却是徐志摩的一纸休书。
离婚后,张幼仪却好像突然开了窍。她迅速走出悲伤的状态,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她自学德语,攻读幼儿教育,以此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后来,她又熬过了丧子之痛,将一颗心扑到事业上,直至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新时代女性。
张幼仪的独立、坚强最终为她赢来了尊重。在最困难的时候,她在心底下定了决心:“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婚姻对于独立的女性来说,虽然重要,却也不是生命的唯一。一旦你丧失了人格上的独立,就会被逐步剥夺话语权,最后更会失去安身立命的资本。
独立意味着两个层面: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无论是未婚还是已婚,女性始终不应该在经济上对伴侣产生过大的依赖。当然,要求绝对公平是不现实的,但女性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积极地提升自我价值,活出自己的尊严。
其次,想要做到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就不要去为了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一味肯定别人,否认自我。更要在众说纷纭的时候秉持清醒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