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讲的这个人,不太出名,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朋友可能都没怎么听说过,因为他着实没能掀起什么转折性的大波澜,不是袁崇焕那样有争议的将领,也不是洪承畴那样无争议的叛徒,他只是个悲壮的末路英雄,牺牲在抗清沙场上的一名总督,卢象升。
卢象升很年轻,是天启二年的进士,虽然是文官出身,却爱好习武,骑射功夫了得。正值明末各地战事吃紧,急需要上阵打仗的人才,因为农民起义军搞得陕西湖北等地十分不太平,当地的地方官性格又都以懦弱胆小为主,时任大名三府兵备道的卢象升就因为行事果敢、治行卓异被皇帝看中,去治理闹乱最严重的郧阳。卢象升接到调令后,在一月之内便完成了交接大名政务、赶往郧阳、完成对接工作等一系列复杂的手续过程,效率之高让人叹服。
卢象升在战场上最初崭露头角是在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我们应该还记得,在那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闯到了凤阳崇祯的老祖坟所在地,刨了个倍儿爽后跑路,崇祯气得几乎吐血,立刻调集兵马剿匪,以报刨坟之仇,这被调集来的将领,一个是洪承畴,另一个就是卢象升。当时的兵部尚书要求洪承畴堵西北,卢象升管西南,合夹流寇,一举歼灭。卢象升接到命令的时候是很惶恐的,因为农民军的规模非常大,虽然作战水平不能和官军相比,但是气势和群众基础着实不能小觑。而他的搭档,洪承畴则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自感见识不及洪承畴的十分之一,才力精神更是不敢相比,这是去当“猪一样的队友”的节奏啊!不过崇祯显露出了一贯的慈祥,象征性鼓励了几句,还是赶鸭子上架了。和前辈们一样,卢象升士为知己者死,悲壮地去了。
眼看没别的选择,卢象升便全神贯注准备起剿匪的大事来。高迎祥一行从华阴过朱阳关,进入了河南,张献忠为迎接他也赶往河南,双方胜利会师,直逼重镇洛阳。卢象升瞅准了这个机会,先带人到汝阳守卫,彼时高迎祥等部已是百里行军疲惫不堪,官军一举出击,阵仗涣散的农民军一打即散,随之退却,卢象升赢得了首胜。这场胜利并没有让明军松懈,卢象升很清楚,农民军力量极大,兵源极广,高迎祥的势力不是他和洪承畴一下就夹逼得动的,他不断地鼓舞士气,在士兵中间不分你我,每每亲自上阵督战。崇祯九年,高迎祥出兵滁州,卢象升带人阻击,双方大战,战中农民军一些小首领被击毙,之后队伍就开始松散,卢象升乘胜追击,歼敌无数,据记载,当时河当中都堆满了尸体,以致水流受阻。农民军溃散逃离,折向河南,然而卢大人早料到他们的逃亡路线,布好口袋阵迎敌,大胜农民军。这一仗,高迎祥损失惨重,精锐耗尽,也使得卢象升初有成就,与洪承畴并肩在剿灭流寇“安内”的大战上获得了成绩。
官军势如破竹,卢象升本在安内的大业上聚精会神地跟流民们死磕,却被最新的局势改变了命运。这个最新的局势就是,皇太极又来串门了。这几年清军相对来说是消停的,袁崇焕关宁防线的坚固还是起了很大作用。不过这种安静肯定是暂时的,不提野心,就凭这些关外大爷贫瘠的物资,他们也得时不时来大明问候几声。崇祯九年,清军越过长城,直逼京师门下,崇祯皇帝这几年光顾着在家里打孩子,都快忘了还有这么一位难缠的穷邻居,他紧急戒严京城,然后把能调来的总兵都调来了。出了这等大事,中央什么反应呢?总不能皇帝一个人着急吧,中央的言官立即不负众望地骂了起来,首当其冲的便是兵部尚书张凤翼,不得不说这次言官骂得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张凤翼本来就是个软蛋,他在漫天的骂声当中哆哆嗦嗦上了抗清战场,和他一起上的是比他还要软蛋的宣大总督梁廷栋,这哥俩听见八旗军的名字就已经尿裤子,更别说杀敌了。就这样,短短几月内,顺义、永清到定兴接连失守。
崇祯桌子上的弹劾奏疏已经像乞丐的头皮屑一样,纷纷扬扬了。
这哥俩也知道自己的前途,看看袁崇焕、杨镐也够了,他们都服下了慢性毒药,选择了一种相对舒服的方法等待死亡。
这一件事让崇祯意识到了边境的重要性,他马上将剿匪有功的卢象升调到宣大总督的位置上。要说崇祯这孩子也真不容易啊,手底下绝大多数都是草包,能用的人恨不得拆开。这一无奈之举却也导致卢象升苦心经营的安内良好之势就此流产,中原战局就此更加恶化。所谓明亡于流寇的悲剧由此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