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努尔哈赤的丧服还没结束,他儿子就迫不及待地又开杀戒了,仿佛欲以明军的血祭奠努尔哈赤死不瞑目的亡灵。后金六万八旗军浩浩****开向了关宁锦防线的最后一站,锦州。当时的锦州守军有限,面对庞大的后金队伍准备不及,情况着实不妙。守城的老将名叫赵率教,他在一阵短暂的紧张过后,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经过仔细思考,赵率教认为现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依托住城池,竭尽全力跟皇太极拖,最好能一直拖到袁崇焕来救他,就算胜利了。八旗军虽然人多,但毕竟还是肉做的,锦州城和宁远一样,早已备好了大量黑黢黢的大炮管。熟悉的剧情再一次上演,只见炮轰的巨大威力下,女真军队的步伐又停滞不前,城墙上的明军战士在大炮的掩护下向八旗士兵拼命射箭,冲锋队员躲过了大炮的威力,不一定躲得过随之而来的箭雨扫射。所以锦州城虽比宁远薄弱,但凭着地势和武器一时也攻不下来。皇太极只知明军战斗力有所改善,却也不知道明方究竟水有多深,城墙就像一道蒙在老虎眼前的迷雾,让皇太极纵有浑身力气也无处发泄,他只能软硬兼施逼赵率教开门决战,老赵怎么会听话开门呢,谁不知道八旗军在短兵相接时最为擅长。他跟皇太极打太极,半天吐出来一大堆废话,中心句却为“城可攻,不可说也”。
与此同时,满桂接到锦州危急的消息,已经从前屯带着人马不停蹄赶往锦州了。没想到在路上竟然还意外遇上了莽古尔泰的护粮队,双方一个对视确认过眼神是遇上了想要杀的人,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死掐,明方对这次遭遇的记述是“奴死甚众”,清方记述是“大战相当”,那估计就是大明赢了。
皇太极在锦州敲了很长时间的门也没能进去,最后不得不承认,看样子锦州这边是没戏了。人活着总是得有个目标,这个不行就换一个,所以皇太极很快就决定换个地方,换到哪里呢?他去了宁远。
正是宁远让努尔哈赤马失前蹄,命丧黄泉,皇太极一边往前走一变心里犯嘀咕,城墙搭配大炮简直就是女真难以突破的瓶颈,明军一直守着这个必杀技,也不知道八旗军什么时候能想出来攻破的办法。然而,出乎皇太极意料的是,这次在宁远城外,与后金见面的并不是城墙上的红衣大炮和万人敌了,而是意气风发的大明军队,他们主动放弃了必杀技,用最直接的方式明明白白站在他的面前,呀,袁大人要玩儿单挑。皇太极有点高兴了,他正愁明军躲在城池和大炮后面不出来,女真的作战优势就完全发挥不出来,这下连激将法都不用使,他们自己就出来了,谁都知道面对面拼命是八旗军的特长,攻城嘛我们确实攻不动你的大炮,但既然要打野战还怕你不成!
可是明军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明军了,碧血飞溅的战场,前将满桂、祖大寿等勇敢地率众厮杀,每一个士兵都毫无畏惧,稳如磐石,这是八旗军从没见过的明军,如此英勇决绝,奋不顾身,他们一瞬间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那个三大征的队伍啊。而暂时安全了的锦州也没闲着,赵率教略作整顿,便带上人从背后猛赶过去,在皇太极屁股上结结实实给了一脚“窝心”踹,踹完回头就跑,当皇太极后知后觉地回头想反击时,他们已经麻溜地跑回城里了。后金发现自己竟然被夹逼了,十分愤怒,再次调转方向去攻锦州,可是锦州的城墙还是那个城墙,大炮还是那个大炮,打不动还是跟以前一样打不动。皇太极当时就是这样,锦州没攻下来,宁远也打不赢,锦州还趁着他不备跑出来踹了他,回头想打锦州,锦州又缩回去了……宁锦防线就像一个无限循环的黑洞,皇太极在宁锦防线上面来回兜了好几个圈子,就是进不去,八旗军如无头苍蝇一般在连续作战多日,已经伤亡惨重,皇太极一看没得到便宜反而折了许多兵马,最终不得不狼狈地撤退。
这一战,史称“宁锦大捷”,这也是袁崇焕高调推崇的关宁锦防线第一次展现出极为出色的御敌能力:“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天启如是评价。
宁锦大捷是绝对没有争议的胜利,也是袁崇焕起伏的人生推向**的一章,可是人生的峰值到来,却也意味着马上要走向低谷,果然,宁锦也让袁大人的命运起笔了新的一章。随着人生舞台的聚光灯变亮,袁大人自身性格中的弱点要慢慢显出来了,人都有弱点,但袁大人背后的聚光灯太亮,他的弱点也比别人放大了太多。正是这些小弱点作祟,给他积累下好多败笔,最终致命,哪怕他现在闪耀得刺眼。之后的各种转折估计会让大家震惊,一个人飞得有多高,也能摔得有多惨。史实的发展方向一直都很让人捉摸不透,任何人、任何事在没看完全貌的时候,都是不可以急着定性的。
那“英雄”的他究竟会在哪里跌倒?袁督师被凌迟的结局是必然,还是崇祯皇帝一时脑残呢?历史应该给袁崇焕怎样的评价?下一章,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