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挟天子以令诸侯(1 / 1)

泰昌朱常洛的太子在历史上要比他稍微有名一点,他叫朱由校,因为皇老爹刚刚登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驾崩了,这个本该在储君位置上接受预备役待机的少年,甚至没来得及请老师入阁读书,更没有经历什么入主东宫的大典仪式,完全没接受过皇帝入职培训的他带着这个不尴不尬的“文盲”身份就一脸懵懂地跳过太子期光速晋级了。

朱由校并非老爹嫡妻所出,他的生母和嫡母去世都比较早,他便从小养在李选侍身边,有传言说,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之死与李选侍有脱不开的干系,李氏仗着当时还是太子的朱常洛宠爱一直也没受到纠察。随着万历龙驭宾天,朱常洛登基,李选侍带着朱由校一同随驾,就住在了乾清宫。而今,泰昌也死了,乾清宫就剩下了李选侍和朱由校,朱由校束手无策,没什么主见,李选侍很快就将他控制在手中,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这个女人数度要求泰昌将她册为皇后,最后也没能如愿以偿,现在若能将新皇帝完全掌握,岂不是比先帝的一纸封令更为有利?李选侍怀着这样的心思挟新帝以自重,俨然皇后,将乾清宫牢牢守住。最后一案“移宫案”中的“宫”,指的便是这二人住的“乾清宫”了。

泰昌暴毙,错综复杂的权力争夺立刻暗流涌动,贯穿泰昌一生的东林党集团也转而投向新的依靠,和当年“国本之争”的目的一样,他们打算尽快扶植太子上位作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彼时,法定继承人朱由校正和李选侍在一起。聪明的李选侍也深知,她只要和这个少年待在神圣的正宫大殿,就是无名但有实的“圣母皇太后”。此时她要防着别人把这个黄金筹码抢走。而我们的“猪脚”,多方势力争夺的香饽饽——那个还没来得及入职培训的太子朱由校只是整日和心机重重的李选侍相顾无言地蹲在乾清宫喝茶,他好像还没有什么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被李氏利用挟持着,被门外的大臣们警惕重视着,就如同一个台风眼,中心的他风平浪静,殊不知周围的一切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当然,他除了接受现状也别无选择,和他父皇一样,也是个无辜躺枪的牺牲品,只因为生来帝王家便注定是争斗的关键。

忍不住最先行动的还是朝廷官员,一干大臣在泰昌驾崩后火速赶到乾清宫,要求见太子,说白了就是要换主人,按照祖制,太子应该为先帝守灵,然后在灵柩前宣告即位。然而李氏把太子护食儿似的禁锢在身旁,想要胁迫群臣先满足她梦寐以求的皇后之位,再迎朱由校登基,这样她就能顺理成章地继续把控朱由校,甚至把控朝廷大权。如此打算之下,李选侍压根就不让朱由校与群臣有机会面见,她深知一旦太子离开了,她就毛线也不算了,那些权力啊、名分啊会瞬间灰飞烟灭。就这样,对峙持续了一段时间,太子迟迟不出现,群臣们议论纷纷,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就是把太子赶紧迎出来登基。在大臣们不断地催促之下,事情终于发生了转折。

那天双方依旧在对峙,群臣虽猜到是李选侍阻止朱由校出现,但并不能直接闯入太子的被藏之处。一个名叫王安的太监深明大义,愿意帮助群臣将太子迎出。他和大臣们打过招呼以后,便入内劝说李选侍放太子出去一下,大臣们有要事紧急奏报,毕竟“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在这群龙无首的当口,这选侍娘娘实在没什么理由不让太子出去见一下大臣,王安说好了,就露个面便可回来。于是李选侍犹豫再三后,勉强同意让太子露一下面。王安马上护送着太子快步穿过宫室,大门一开,朱由校迷茫的脸一出现,按捺了许久的群臣便像见了亲人一般兴奋地猛扑上去,山呼万岁,迫不及待地向新天子大表忠心,而困惑的朱由校反应异常奇葩,这位即将登临九五的准皇帝当时丝毫没有表现出睥睨天下的霸气,居然像个小小儒生一般,谦虚地拱手表示“不敢当、不敢当”。这货怎么会有此等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毕竟是皇家长大的娃,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吗?——这么懦弱的表现,哪有一国之君的气质啊……失望。

而看到太监王安联合门外的群臣下手如此迅猛,李选侍也急了,赶紧又叫了一帮太监一哄而上要把太子拉回来,于是,好不容易见到太子的大臣,和李选侍宫里的公公拉扯着朱由校谁也不肯撒手,把这个单纯的少年弄得更加迷惘,也不知道该跟谁走,他大概想不到,此时的拉扯胜负,关系着日后帝国几个政治集团的利害,他早已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代表整个大明帝国,拉扯他,就意味着是在争夺这个帝国的最高权力、荣耀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