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1 / 1)

我们好像好久没有顾及这位小皇帝了,他在我们讲张居正红火改革的时候已经悄悄长大了,我们忽略了倒不要紧,可张居正也忽略了,他的皇帝学生已经走出幼年,进入到一个新年龄——“青春期”,按照科学的教育方法,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容易叛逆,需要鼓励和沟通,张老师显然不是师范专业,没考过“中学生心理教育”,没能注意宽严相济,仍旧以严厉约束的方式管教万历,稍有不慎便要“叫家长”,与李太后夹击批评。李太后呢,若在后宫发现万历有不检点之处(主要信息来源是冯保),也会差人叫来张居正,让老师配合管教。最出名的是在一次“日讲”课上,这个课翰林院学士和内阁学士也是要在场参加的,少年万历在讲官的引领下读论语,有一句“色勃如也”的“勃”字,这个字应读入声,而万历读成了“悖”,这时有个严厉的声音破空响起:“当作‘勃’!”敢这样大庭广众斥责皇帝的,非张老师莫属,虽然老师批评学生的错误是正常的吧,但这也太不给人面子了,众目睽睽之下,人家还是一国之君呐,在臣子面前如此丢脸,万历肯定心存羞愤。这只是其中一件事而已,说明张居正已然把训斥皇帝当成习惯,更不用说日常教导又是怎样繁复恼人,老家教用苦行僧一般的“皇帝行为守则”把万历同学管得死死的,这在青春期逆反又贪玩的小皇帝心里,不能说不留下了巨大阴影。宝贵的成长期留下的心理阴影,往往就会伴随一生,万历深不可测的心腹内,早已种下了对铁三角教育集团浓浓的不满,李太后作为生母,儿娘就算断了骨头也连着筋呢,没有办法,他的不满只能向另外两个人发去,他对监视器冯保和五指山张居正那是恶意满满,仇恨必报的,只是曾经大明江山的日常运转都要以张居正作为中枢运筹帷幄,张居正因病过世,哪怕平日对老师再有逆反之心,一日朝夕相处、指引方向的导师离开了,万历一时也难免心慌意乱——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揣测,事实也经常证明万历的心思并非常人能够揣测……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后来,当满朝都充斥着对冯保和张居正清算的言论时,万历也按捺不住由来已久的不满,想要顺水推舟过一把摆脱张居正的君王之瘾了。

这场清算是酝酿已久,还是一时顺势为之,只有万历自己知道了。冯保、戚继光等人遭罪只是个前兆,当众人发现皇帝正在倾向于剪除张居正在世时的威权,攻击这老功臣的本子便越发多起来,甚至要撤去张居正死后给的一并荣耀,就连曾经最信任张居正的李太后也在猛烈的耳旁风中失了声,万历更是将张居正包庇冯保贪污藏私等罪添油加醋地上报,太后心中五味杂陈,儿子大了究竟是由不得娘,最后也不得不默许了对张居正追责。终于,在朝野纷杂的吵嚷背景下,本就对折磨束缚自己的张老师怀恨在心的万历在各种弹劾声中下令查抄张居正家,张居正一家下场十分悲惨,在查抄队伍来之前,府邸就被当地官员所封,昔日荣光尽显的相府,一夜之间如同天堂堕入地狱,张居正全家上下十几口人在仓皇和恐惧中被饿死,长子在拷问中被逼得走投无路而自尽,余子皆革去官职,发配戍边,唯留下一老母,年事已高不再受牵连,一家子结局实在惨不忍睹。就连已经西去了的张居正本人,都差点被万历开棺戮尸,他呕心沥血培养的皇帝学生,最后送给他的是这样的一番定义:“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念其效劳有年,免于斮棺戮尸。”看着这段话字字诛心,再回想张居正十年的鞠躬尽瘁,颇令人心酸啊。而张大人一生的心血、改革大部分措施也逐渐被废怠,这一场可能会拯救大明社稷的“万历中兴”啊,果然没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万历之治”,终是未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