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有长君,社稷之福(1 / 1)

然而历史就喜欢开玩笑,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对于大明朝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四月丙子日(公历5月17日),已经当了二十五年大明朝继承人的完美皇太子朱标于这一天病逝,这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明初乃至整个明朝的历史走向。朱标死的时候年仅38岁,而朱元璋已经65岁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高龄老人,老年丧子无疑对朱元璋造成巨大打击,可是朱元璋来不及为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一味悲伤,他面临的是建国刚刚20年的大明未来继承人缺位的恶劣局面,朝野动**,人心惶惶,他必须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其实也没什么可多想的,在朱元璋之前历朝历代也曾多次出现过储君先一步去世的情况,一般来说这之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立太子的弟弟,要么选太子的儿子,当然无论哪种选择都各有利弊。

为了体现民主性,也为了展现新储君具备广泛的民意基础,在朱标去世仅三天后,朱元璋便召开大明第一届储君(递补)选拔大会。据《明太祖实录》记载,该次大会由主持人兼裁判的朱元璋首先发言,朱元璋致开幕词,阐述了本次大会的中心主题——立储,并且提出来立储的选拔标准,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老话说得好“国有长君是社稷之福”,这意思就是打算立自己的儿子,毕竟朱元璋孙子辈中最大的还不到20岁。在这一标准之上朱元璋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朱棣)聪明、仁厚、英武都很像自己,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看来老朱都已经做好打算了,大会讨论就是准备走个过场。

然而这时唱反调的出来了,翰林学士刘三吾站出来对朱元璋说道:“国有长君是社稷之福,皇上说的很有道理,但是皇上这么做把秦王和晋王置于何地呢?”秦王和晋王是朱元璋的二儿子和三儿子,根据明朝官方记载他们和朱棣一样也是马皇后所生,就是所说的嫡出,因而如果要立朱元璋的儿子的话,这哥俩在继承顺位上要优于朱棣,刘三吾的这番言论使得朱元璋立朱棣为继承人的前提条件不攻而破,既然长君是社稷之福,那么秦王和晋王不是更有福吗?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得作罢。但朱元璋这样一位雷厉风行的皇帝竟然因为一个小小的翰林学士反对就作罢了,好不科学。《明太祖实录》上的这段记载是否真实,是有疑问的,毕竟朱棣在篡位以后曾经几次修改《明太祖实录》,所以一般认为这段记载是朱棣登基后为了打造自己人设给自己脸上贴金,在对《明太祖实录》修改的时候加上去这一段,抹黑朱标、朱允炆一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如果回到当时的情景,我们会发现当时的朱元璋正处于一个两难的地步,因为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有两大难题。其中之一是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和嗣皇帝的关系,朱元璋十分担心自己死后,继位者管不住这些坐镇一方的藩王。朱元璋这个担忧也是很合理的,当时分封在各地的诸王在其封地内可以说是为非作歹,仗着自己爹是皇帝,什么坏事都干,比如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什么坏事都做,罄竹难书;再比如齐王朱榑强抢民女入王府,对于不喜欢的宫女直接打死烧成灰扔出去;谭王朱梓动不动就打杀自己手下的官吏们;鲁王朱檀死后朱元璋赐其谥号“荒”,可见这王爷生前有多混账。

然而以上这些都还是手中没有什么军队的王爷,如果要是手握重兵的秦王、晋王、燕王在自己死后突然起兵作乱,那该如何处理。另一方面,朱元璋又担心嗣君可能会不顾骨肉亲情,为了皇位对这些叔叔痛下杀手,这也是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并且朱元璋的这种担忧并不是在朱标去世后才出现的,实际上在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担心这个问题了。朱标还在当太子的时候,朱元璋经常给自己分封在全国各个地区做王爷的儿子们写家书叙叙亲情,但是在家书中他又提醒儿子们要小心谨慎,之所以他们现在胡作非为却没受到惩罚,是还有老爹给他们兜着,如果自己死了之后,大哥朱标继位了,你们还这样屡教不改,到时候后果自负啊。比如朱元璋在敕谕秦王的文书中便毫不客气地指出秦王“不晓人事,蠢如禽兽”,所以自己作为父亲才会惩罚他,如果自己死了之后,你秦王还是这么蠢,那么什么后果都是你咎由自取的,到时候大哥要是发怒了,秦王就算想做个富贵王爷恐怕都是不能的。在给晋王的诏书中,朱元璋老调重弹,先是告诉晋王,你晋王“机根浅露,轻薄妄言”,我在位的时候还知道敲打里面,让你们兄弟几个夹着尾巴做人,保家卫国立下点功绩,等你皇兄继位后,恐怕就不是这么好说话了,到时候别管大哥让你们干什么,你们都得忍着。

朱元璋穷苦出身,因而格外重视亲情,所以即使那么多的儿子不成才,他也依然不忍对他们苛责,他朱元璋刀头舔血好不容易挣下这么一大份家业,他给子孙什么都安排好了,就希望朱家子孙能和平共处,健康快乐地繁衍下去,他在世时能够很好处理这些矛盾纠纷,他更希望在他死以后嗣君也能够将这一份亲情延续下去。朱标作为朱元璋心目中最完美的继承人,朱元璋都担心在他死后,朱标以大哥的身份都可能处理不了与藩王之间的关系。如果选择朱标年幼的儿子,那么等朱元璋驾崩,年轻的侄儿如何镇住这些有虎狼之心的叔叔们,一旦镇不住这些王爷,更容易发生皇室内乱。相反,如果另立长君,以兄制弟则会大大降低这种可能性,因此不能说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考虑过立长君的问题。

除了嗣皇帝和藩王的关系让朱元璋放不下心外,还有一个更让朱元璋放不下心的问题,就是那些武将。相较于嗣皇帝和藩王可能在自己死后才兵戎相见,朱元璋更担心继位者根本镇不住这些和他一起打过天下的悍将。当然,如果是朱标继位的话,朱元璋是完全不会担心这一问题的,就像上面提到的朱标做太子多年,个人业务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太子的僚属和当年和朱元璋打天下的元老功臣是高度重合的,可以说当时还活着的开国大将基本上都兼领着东宫僚属,并且朱标与他们的关系都还不错,再加上朱元璋之前的几次清洗,基本上把可能的刺儿头都给清理得差不多了,所以朱元璋完全不担心自己死了之后朱标会驾驭不了这些武将。

对了,这里还要再提一个人,就是蓝玉。蓝玉可以说是朱元璋在位后期大将中最能打的大将了。而蓝玉这个人他的出身也不一般,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又是太子朱标的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的舅父,蓝玉是铁杆外戚,因而朱标在世时其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是坚定的太子党。抛开这层亲戚关系,蓝玉本人与朱标的关系也极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蓝玉在朱标面前可以毫不忌讳地说朱棣有不臣之心,必须提防。要知道,蓝玉这已经参与到了皇室的内部事务上了,人家朱标与朱棣是亲兄弟,你一个太子妃舅父这关系远了点吧,一不小心就可能背上一个离间皇室关系的罪名被杀。但是蓝玉对此毫不在乎,由此便可看出蓝玉对于朱标是极其信任的,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推心置腹的地步,因而才会说出这种禁忌的话,并且朱标也并没有惩罚蓝玉,可见朱标对自己有信心,能压住蓝玉这等悍将。如果朱标不死,还顺利登基了,那蓝玉一定会是朱标倚重的左膀右臂,但是朱标死了,风向大变,嗣皇帝驾驭武臣的问题一跃而起,超过了皇族内斗问题,成为朱元璋最头疼的问题。

据《太祖皇帝钦录》记载,在朱标去世三年后的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朱元璋表示虽然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是看看自己分封在各地的儿子都是些不成器的家伙,资质平庸,见识短浅,只知道吃喝玩乐,除了好事不干以外,什么都干,对于国家防务等军事问题一概不知,完全不能承担起朱元璋对他们的初心,从这段话中,便可看出朱元璋对自己死后政治局势演变的浓浓担忧之情。

朱元璋时期,为了抵御撤退到草原上的北元势力,于是在北方边地设立重镇、安置重兵,以此来保卫北方边地的安全,但是出于对武将的担忧,朱元璋选择分封诸王,由自己的儿子来守卫一方、保家卫国,其中最位高权重的就是手握重兵的九边塞王,朱元璋觉得这样做能让他们起到拱卫帝室的作用。可能在朱元璋看来,分封诸王固然可能会造成尾大不掉,威胁皇权的现象,但是最起码能保证皇位还在他们老朱家流传,总好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被外姓大臣给夺了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看到分封在各地的诸王明显没有达到自己所设想的目标。如今,太子走了,再立一个年幼的皇太孙为继承人,他是否能够驾驭这些武将大臣们还是一个未知数,就怕到时候群魔乱舞,在这种情况下,选一个比较年长的继承人也是合乎情理的。

总之,出于对宗室关系和驾驭武将的考虑,朱元璋可能有过另立长君的打算,但不一定是燕王朱棣,当时比朱棣年长的秦王和晋王也都在呀,非要立长君的话立他们两个更合理。朱棣不比朱标,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他都不占优势,朱元璋自己编的《皇明祖训》还在那摆着呢,不能啪啪打自己脸啊,非要强行跳过两位哥哥去立弟弟,到时候要是掀起什么风波,年迈的朱元璋能不能承受还是一个未知数。退一万步说,朱元璋铁了心了就非得立朱棣,行不行,也可以,如果一定是朱棣的话,必须等秦王和晋王都去世后才有可能,熬死了老大,老二上;老二死了,老三上;等老三一死,不就可以名正言顺到老四了嘛。但是秦王和晋王都啥时候去世的呢,秦王朱樉去得比较早,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就没了,不过老三晋王朱棡就比较坚挺,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才恋恋不舍离开人间,四个月后的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也驾崩了。

也就是说晋王朱棡去世到朱元璋驾崩这四个月里燕王朱棣确实是朱元璋活着的年纪最大的儿子,说他是长君无可厚非。但是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之君,他会为了立朱棣为继承人而冒险悬空储位,然后天天注意养生和自己的两个儿子赛跑,最后成功熬死秦王和晋王,扶持燕王上位,并且在比赛的这些年中朱棣还不能出事,要是朱棣提前挂了,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想象一下,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为了确保自己的四儿子上位,和自己两个三十多岁正当年的儿子比谁活得长,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这绝对是缺心眼才干的。因而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朱元璋也不敢冒这个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