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皇后,名不详,所以为了便于称呼她,我们下面就称其为“张氏”吧。张氏是河南永城人,家境普通。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张氏被册立为燕王世子妃,朱棣登基后又进位太子妃。这过程与明朝大多数妃嫔的经历并无不同。
但不同的是,早在张氏还未出嫁的时候,便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非凡之处,据说张氏年幼的时候长得很难看,结果后来生了一场病,病好了以后小姑娘竟然长开了。而且出落很愈发标致,与之前简直判若两人。还有一次张氏在盆里洗手的时候,突然从盆里跳出两条金鱼来,但是当张氏想要伸手捉住它们晚上加菜的时候,这两条金鱼又消失不见了。就冲这么几点来看,小姑娘能是一般人吗?当然不能,所以张氏成为世子妃乃至于后来当上皇后,这是天赐的啊。其实不然,根据咱们古代名人成名的传统套路来说,异人必有异像,张氏后来成为明朝的太皇太后,因而史书对其记载当然要渲染一番,以显示其从小就不同凡响,异于常人。
而张氏能够嫁入皇家,实际上得益于明朝皇室特殊的联姻制度,张皇后的出身反映了明初皇室婚姻的变化趋势。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避免大明朝重蹈之前朝代的覆辙,再次出现后妃和外戚干政,导致皇权旁落的现象,危害大明朝的长治久安,便专门下诏规定大明天子和诸王在选择后妃宫嫔的时候要从民间选拔,选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就行了,不能和朝中重臣、功臣联姻,以防后妃和大臣互相勾结,或许在朱元璋看来,前朝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正是由于后妃的母家势力太强了,那么自己就釜底抽薪,不娶大家族的女儿,反其道而行,找个普通人家,最好在地方上也没什么势力,这不就利于大明朝的长治久安了嘛。
不过说是这么说,但正所谓“形势比人强”,明朝初年,马上得天下,因而功臣勋贵众多,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还是选择和大臣勋贵们进行联姻,比如皇太子朱标的原配就是开平王常遇春长女,而燕王朱棣的王妃乃是第一功臣徐达的女儿,这种联姻在当时是必须的,但随着明朝逐渐稳固,皇帝的权力不断上升,形势悄然在变化。
说回张氏,张氏的父亲张麒官至指挥使,按道理来说品级也不低了,这样看张氏的出身似乎也不符合朱元璋当初所定下的规定。其实不然,某种程度上张氏可以说是大明朝第一位出身平凡的皇后了(马皇后作为开国皇后情况特殊,不算在里面)。因为其父张麒的官职并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只因为女儿是燕王世子的妃子,才被封了一个官,并且一开始还不是指挥使,而是被授予兵马副指挥,官品为正七品。后来张氏晋封为太子妃后,其父才被升任为京卫指挥使,官品为正三品。所以对于张氏他们家来说,不是“女以父贵”,相反则是“父以女贵”。以张麒的身世、地位来说,如果不是女儿,其根本做不到这个位置,更别说以外戚身份干涉朝政了。
也正是从张皇后开始明朝历代皇后多出自普通良家女子,由于母家身份低微,加之明朝皇帝寿命都不长,外戚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时间来培植自身的势力,因而整个明朝没有发生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而这个政策就开始于张皇后。
如果按照正常的剧本来说,成为燕王世子妃就应该是张氏这辈子能达到的顶峰了,张氏接下来的一生就是在燕王府里相夫教子,等自己的丈夫成为燕王后,自己也就成为燕王妃了,等丈夫死后,自己也就变成燕王太妃,等自己死后再和自己的丈夫合葬,也就彻底走完自己的一生了。但是张氏没有料想到,自己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去世后新即位的建文皇帝,从辈分来看建文皇帝还是张氏的丈夫朱高炽的堂兄,其一上台就开始削藩,一顿操作猛如虎,燕王府起初对此根本无力招架,被其步步紧逼。紧接着,张氏便遇到了第二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了,那就是她的公公,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什么叫“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直接起兵“靖难”,并且最终还成功了。
就这样,张氏从燕王封地北平搬到了大明朝的首都应天府(今南京)。不过,“靖难之役”这段经历对于张氏来说估计不是什么美好的经历。当初朱棣率领北平的精兵倾巢而出,留在北平的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紧接着朝廷大军就来围困北平城了,虽然最终在朱高炽和张氏的婆婆燕王妃徐氏的率领下打赢了北平保卫战,但其中的凶险可想而知,甚至当时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防止士兵溃退,就连士兵的妻儿老小都被动员一起守城了。史书没有记载张氏在北平保卫战中的表现如何,不过根据后面张氏与自己的婆婆徐氏的关系来看,张氏的表现应该是很不错的,如果直接就惊慌失措,乱了阵脚,那么徐氏作为将门虎女是绝对不会看得上自己这位儿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