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28岁了,他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在那个时代朱元璋得子的年纪已经算相当晚了,所以对这个孩子特别关爱。朱元璋当时如此重视朱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朱元璋手下已经有了些地盘,也算是一方小霸了,朱元璋农民出身,既然有了产业自然要传给儿子,所以打朱标降生起就被当作接班人来培养。朱元璋当大帅的时候,朱标是少帅;朱元璋被封为吴王的时候,朱标是吴王世子;朱元璋当了皇帝,朱标就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太子了。
建立大明以后,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更是用心,暴发户培养孩子的原则就是:把最好的都给整上!朱元璋自幼穷苦出身,没什么文化,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乃至于其登基后不少圣旨竟然是大白话,但老朱这辈子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深知再穷不能穷教育,尤其一个王朝的继承人必须有特别高的文化修养,因而朱元璋为朱标配置了明朝最强大的师资力量,当世的大儒宋濂等人均做过朱标的老师,后来宋濂还因为这个捡了一命。有这么多的名师一对一辅导,文化上看来不用担心了,然而一个太子要想坐稳位置就得有自己的班底,方便日后接班,纵观历代王朝开国时期的权力交接绝对是最凶险的时刻,这是从开国的武功皇帝向守成的文治皇帝的过渡阶段,稍有不慎必将给王朝带来巨大风险,历史上举凡这一时期经常伴随着腥风血雨,譬如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宋太宗斧声烛影等。朱标能不能镇住场子很重要,所以朱元璋决定帮他一把。
在中国古代皇太子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俗称东宫,说白了就是个小朝廷,比如朝廷有少师、少保、少傅俗称“三孤”,太子的东宫也有这批官员,不过都要在前面加“太子”二字,以显示其是太子的官署,理论上这些东宫官吏都是太子的亲信。朝廷官员与东宫官员这本来应该是两套人马,然而在朱元璋的关怀下,朱标的东宫僚属直接由大明的开国元老功臣兼任,不再另设,例如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以及我们熟悉的刘伯温、冯胜等都既是朝廷官吏,又在太子东宫兼职。朱元璋这么做倒不是怕朱标搞小集团造反,故意安插自己的人监视太子,虽然老朱总是怀疑满朝文武想害朕,却对自己的孩子们一直信任有加。
朱元璋之所以搞这么一套,其目的就是想让朱标事先熟悉了解这些元老功臣的秉性,培养相互之间的默契,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权力更迭后,朝堂上往往大批先帝旧臣会遭到清洗,这虽然有助于新皇帝树立威信,但也会导致一段时间的朝政空转,朱元璋这么做是想要将这些元老功臣作为朱标的亲信,等朱标继位后便可以直接任用这帮人了,省去了麻烦,而且元老功臣兼任东宫官署还可以培养朱标的执政能力,一举多得。朱标是太子,总有一天是要自己独立处理政务的,为了防止朱标到时候手忙脚乱,也为了让他可以做出成绩镇住场子,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便开始让朱标以皇太子的身份监国理政,提前接触国家大事,这一年朱标23岁,已经做了10年太子了。
从以上种种便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这既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更是皇帝对储君的绝对信任,纵观整个大明朝,再也找不出第二对这么和谐的皇帝与储君。而朱标也没辜负朱元璋的期望,虽然朱标为人随和,其执政理念也相对温和,不像他爹那么杀伐果断,但是其治国理政的能力还是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朱元璋也知道可以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在朱标病逝前一年,其还亲自前往西安考察迁都事宜,并在回京后向朱元璋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迁都这么重要的国家大事朱元璋都能让其去负责,可见对朱标的信任与肯定。可以说,于公于私,朱标都是一个完美的继承人,嫡长子身份,自幼被立为太子,父皇信任,个人能力过硬,文武百官信任,只要他活着其储君地位就不可能受到动摇,而大明朝权力的交接也将在平稳的环境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