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溺爱谁,就越是害了谁(1 / 1)

同芳今年40岁了,有一个10岁的儿子正在上小学。年轻的时候,同芳就想再生一个“小棉袄”,每次看到别人的女儿,她的心就感觉融化了。二胎政策推行后,她重新燃起了生女儿的希望,并幸运中年得女。

同芳对女儿特别疼爱,平时在家吃饭,好吃的肯定会第一个给女儿享用。女儿不肯吃蔬菜,吃肉只吃瘦肉,有一点肥肉都不行,于是家里的瘦肉成了女儿的“专利”。

和哥哥一起玩耍的时候,如果只有一个玩具,同芳肯定要让女儿玩。女儿总是乱扔玩具,扔了同芳就捡回来,女儿再扔她再捡,还会拍手叫好,说女儿有了新本领。

但是,没想到女儿越长大越放肆,看电视整天霸占,爸爸看下新闻或天气预报都难。在家里跟大人说话就像下命令一样,只要谁不如她意,她就哭闹、发脾气、砸东西,有时还会打爸爸妈妈!

同芳不躲避,还满脸自豪地说:“我女儿从小就是公主脾气。”

有朋友提醒同芳不能这么娇惯孩子,但同芳似乎很不以为然:“女孩子就应该这样当公主娇生惯养,以后才能找一个疼她、爱她、把她捧在手心里的好老公,不然以后被穷小子一块糖就骗走了。”

同芳爱自己的女儿吗?毋庸置疑,只是这不是真爱,而是一种溺爱。

这样的家庭既悲哀,又危险。因为,长期被溺爱的孩子,最容易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我是最重要的!”“一切都是我做主!”“所有人都得以我为中心!”“别人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知道为他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自私又自利,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

可见,你越溺爱谁,就越是害了谁。

不少父母都知道溺爱孩子不对,却往往分不清爱和溺爱究竟有什么区别。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谈谈如何给孩子合适的爱并避免溺爱。

不要让孩子享受“特殊待遇”

所谓的特殊待遇,是指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到特殊照顾。要吃饭,一定做他喜欢吃的菜。出门玩,去哪儿孩子说一不二……这样孩子就会自感特殊,习惯于高高在上。

在家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特殊的地位。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一视同仁,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他有的,别的家庭成员也要有。总之,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让孩子体验到爱是相互的

有人问一个孩子:“你妈妈是做什么的?”

孩子回答:“给我缝衣的。”

“你爸爸呢?”

孩子翻翻白眼:“给我们挣钱的。”

这样的回答多么自私无情,是孩子们天性自私不懂爱吗?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本是爱的天使,只是由于我们的疏忽漠然,以及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使他们忘记了别人的重要性,忽略了家人的痛苦、需要,忘记了什么叫爱。比如,当孩子吃好东西的时候,有时会主动地喂给爸爸妈妈,但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多吃,往往会拒绝说:“宝宝吃,妈妈已经吃过了。”“你吃了就等于爸妈吃了。”……

爱是互相的,我们爱孩子,也要孩子爱我们。所以,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我们也要接受孩子的好意,对爱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和回报之心,学着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关心别人。我爱你,我愿意为你付出,同样的,要想让别人爱你,你也得想办法让别人为你付出,这是一种积极的互动。

当孩子吃好东西的时候,说一句“好香,让妈妈尝尝好吗?”通常孩子会举起小勺送过来,你吃一口,对他表示赞许。

买菜回来累了,叫孩子倒杯水;

腰酸腿疼时,让孩子给捶捶背;

出门的时候,让孩子帮忙拎包;

亲吻孩子脸的同时,要孩子回吻;

给孩子买礼物时,让孩子说句“谢谢”;

……

总之,只要我们教育得法,孩子自会明白,从长辈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

训练孩子的“同理心”,越早越好

所谓同理心,就是一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说白了就是将心比心,引导孩子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这对孩子能否具有爱心,能否与兄弟姐妹、家人、朋友和谐相处都非常重要。

比如,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事使你不快时,你要明确告诉他你的感受,让孩子想一想:“如果你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何感想?”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电视上出现的情景,和孩子一起开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活动,使孩子养成理解、体谅他人的良好习惯,改变原来的态度。

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让孩子学会爱别人,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