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孩子从小就不爱运动,而运动也一直是她的弱项。但是,运动可以锻炼一个人的体质,也能提升人的品质。所以,在周末的时候,或是阳光明媚的时候,我总会带着她一起去户外跑步、爬山等。
就拿跑步来说,孩子没跑一会儿,就会喊累,嘟囔着坚持不下去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在一旁鼓励她,肯定她,让她坚持下去。她听后会咬牙坚持,但是跑得速度特别慢。同样一段路程,她花费的时间是其他孩子的2倍。
或许我的孩子真的没有运动天赋,哪怕我时常陪她跑步,她也没有将速度提升上来,好在她在运动之中学会了自信、耐心、勇敢、坚毅等诸多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使她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总能淡然而独立。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赋予了孩子“一己之力”,但却忘记告诉她不要自不量力。
有一年,孩子的学校举办运动会,其中有一个1500米的长跑项目。当时孩子所在的班级没有同学报名参加,体育委员就央求她参加。我的孩子也同意了。
孩子回到家后,告诉了我这个消息。当时我没有考虑她的能力,就直接鼓励她要加油,要取得一个好名次。她的老师和同学也都纷纷鼓励她,让她为班级争光。所以,在运动会来临之前,她每天放学都会去楼下跑步,但效果甚微。
运动会来临,孩子上了跑道,当“开始”的枪声响起后,孩子们纷纷向前冲,她很快就落在了后头。我看见她拼命地往前跑,眼里的胜负欲特别强。但她再怎么努力,依然被甩在后头,甚至因为焦急还狠狠摔了一跤。
虽然孩子的膝盖受伤了,但她坚持跑完了比赛。不过,她没有获得名次。这件事情过后,她显得十分自责,人也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
02
为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的身上有诸多美好品质,希望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勇往直前。
父母教导孩子不畏惧挫折、勇敢打败挫折这个观点并没有错,但是也需要考虑孩子的能力是否与挫折匹配。当孩子的能力远远低于挫折的难度时,那么挫折就是一条又深又远的沟壑,任凭如何努力,都难以跨越。这个时候强迫或要求孩子面对挫折,无疑是自不量力,如同鸡蛋碰石头。
就像我的孩子参加长跑一样,她的能力摆在那里,比赛成绩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我对她的期望、老师和同学对她的期望,都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就像墨菲定律说的,你越是希望做好一件事,那么就越会有做不好的可能。她越是希望获得一个好名次,就越跑不好,最终结果也是如此。
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需要兼具良好的品质和足够的能力才能击败挫折。而光是有良好的品质,不具备足以匹配的能力,无论如何都无法击败挫折。
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失败了不要紧,但如果是一败涂地的话,孩子有极大的可能承受不了,继而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就像我的孩子,这次长跑比赛共有10名同学参加,她曾预期自己最坏的名次是第六名,但结果却是最后一名。因为结果与她的预期相差很远,她才会无比自责,甚至意志消沉。
如果从一开始,我、孩子的老师和同学不对她抱有那么大的期望,她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或许结果会好很多,她也不会因此自责。
这件事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赋予孩子很多美好的品质,但与此同时,也别强迫他“不自量力”。
03
我曾经看过一则有趣的故事:
有一只凶猛的老鹰从空中俯冲而下,利爪落在了一只小绵羊身上。一只寒鸦看到了这一幕,它一直认为自己比老鹰厉害,老鹰能做到的,它也一定能做到。于是,它模仿老鹰俯冲到绵羊身上。哪儿想到它的爪子被羊毛缠住了,怎么也拔不出来……
故事中的寒鸦因为自不量力而失去了自由。我们的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也需要量力而行。
父母如何做到不强迫孩子不自量力呢?父母要正确认知孩子的能力,并学会衡量挫折对于孩子来说的难易程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的孩子或许无法精准的认知自己的能力,但作为旁观者的父母是能够清楚知道孩子的能力。在对孩子的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后,接下来就要评估孩子遇到的挫折的难易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挫折的难易程度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衡量。当孩子的能力与挫折的难易程度不相上下时,那么可以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当孩子的能力远远低于挫折的难易程度时,那么就要劝说孩子量力而行。
当然,不只是我们的父母要正确认知孩子的能力和衡量挫折的难易程度,我们的孩子也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对遇到的挫折也要有一个大致的评估。
人贵有自知之明,而失败也并不可怕。真正愚蠢的是没有打虎能力,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承认失败,学会放弃,有时候也是一种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