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欧洲三大帝国的瓦解和战事的结束(1 / 1)

第一节 美国参战

【美国意见的分歧】到了1917年春,德国的潜艇政策实行得更加严厉,引起了另一强国的不满而加入敌方,这就是美国。美国对于欧洲的战争向来不愿参加,再加上国内民族复杂,想法不同,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因此在战事初起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声明美国当严守中立。当时美国境内德国人所办的报纸宣称这场战争之所以发生,英国应该负责任;而英国的同族则宣称德国怎样破坏比利时的中立以及虐待其人民,怎样破坏比利时的勒芬(Louvain)和法国的兰斯(Rheims)等文化中心,把著名的图书馆、礼拜堂炸毁,竭力主张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向德国宣战。

【美国对于潜艇政策的抗议】美国政府左右为难,始终拿不定主意参战,只是对于德国的潜艇攻击,造成美国和中立国损失时,屡次提出抗议而已。卢西塔尼亚商船被德国炸沉以后,国内亲英一派更有了借口,认为政府要有所行动。德国虽然于1916年9月答应改变其潜艇政策,但是一部分美国人依然认为这是缓兵之计,政府不应该再采取旁观的态度。

【德国提出和议及其失败】1916年底,同盟诸国占领了比利时、波兰、塞尔维亚、罗马尼亚诸国,节节胜利,于是提议各参战国在中立地点共同讨论和议的问题。美国曾征求双方的意见,最终因为协约诸国不愿意屈服,拒绝交涉,和议乃宣告失败。英国为了进一步抵御德国,乃于1917年1月扩大封锁区域。德国也宣布潜艇的活动范围往英国西边扩展,以杜绝国外船只的往来。只是留出了一条狭道,以便于美国每周一次的商船进出。

【美国参战】1917年2月以后,德国潜艇的轰击日趋猛烈,美国政府乃宣布和德国绝交。4月2日,美国总统召开国会,通过了向德国宣战的议案。同时增加赋税,募集公债,实行征兵制度,增造海军战舰,准备出兵赴欧洲参战。

【其他各国参战】美国参战以后,其他各国亦纷纷加入,因此在1917年时德国的敌人骤然增多。古巴和巴拿马本就唯美国马首是瞻;希腊亦因为首相凡尼济罗斯的提议而加入协约国一方;1917年下半年,又有亚洲的暹罗和中国、非洲的利比里亚和南美的巴西等先后向同盟国宣战。所以到了1917年末,同盟国一方只有德、奥、土、保四国,而协约国一方则已由九国增到了十九国。

【当时重要的中立国】当时中立国的人口约有1.9亿。欧洲的荷兰、丹麦、挪威、瑞典诸国因为靠近德国,且属同种,故始终严守中立;瑞士因为是永久中立的国家,所以乐得取旁观的态度;西班牙和其他拉丁美洲诸国始终不愿意参加。各国虽然严守中立,但仍然避免不了受大战的影响,例如赋税增加,物价上涨,商业也长久不能恢复正常。这是因为现代世界中各国经济都有互相依赖的地方,已经不是闭关锁国时代的情形了。

第二节 俄国的革命

【俄国政府官僚的腐败】俄国是协约国一方重要的参与国,忽然于1917年3月发生了革命,因此战事与和议都受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把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经过略述一下。俄国政府的专制、官僚的腐败以及民众的疾苦,我们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一班贪官污吏认为这次参战和以前日俄战争时一样,是他们大发横财的机会。前方的士兵与德奥两国联军拼死战斗,死伤人数达百万以上;可后方官吏依然中饱私囊,不能供给士兵军饷,办事毫无精神,甚至暗中受贿通敌。到1916年12月时,国会中人开始宣称中央政府已被“黑暗势力”所把持,国家的利益亦已为“黑暗势力”所破坏。所谓的“黑暗势力”其实就是指皇后和她的宠臣拉斯普廷(Rasputin)以及一班贪官污吏。不久这个臭名远扬的宠臣忽然被人刺死,皇后痛心之下,乃逼迫沙皇罢免政府中所有的新党,而代以思想陈腐、手段残忍的官僚。尼古拉一世时所使用的种种压迫新党的方法,至此又复活了,而且各城市中的粮食因为战事而逐渐缺乏。俄国民众既恨政府,又厌战争,革命之势遂不可阻挡了。

【1917年3月的革命】到了1917年3月,由圣彼得堡改称为彼得格勒(Petrograd)的城市中,忽然发生了争夺面包的暴动。政府派军队去镇压时,士兵竟然不肯开枪。政府又下令关闭国会,国会不但不肯奉诏,而且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得讯,急从前线回国,中途被临时政府的代表所阻,并于3月15日被迫在退位的诏书上签字,将皇位传给其弟迈克尔大公。迈克尔大公声称帝位没有经过立宪会议的授权,不能接受。三百余年来统治俄国的罗曼诺夫皇族至此乃正式覆灭,世界上专制腐败的政府也从此少了一个。临时政府便把沙皇、皇后和太子等送到乌拉山外,囚禁在西伯利亚的荒村中;所有高级官僚都被监禁在历代皇帝监禁革命党人的监狱中;同时下令释放所有国内和西伯利亚的政治犯。俄国人民都以为从此得以重见天日了,无不欢声雷动。

【临时政府温和政策的失败】皇族既然已被推翻,临时政府乃组织革命内阁。内阁中人大体上政见温和,其中只有司法部部长克伦斯基(Kerensky)一人是社会党(1),而且是工兵农会议的代表。新内阁宣布政见,表达改革的决心,主张人民有出版和言论的自由,工人有罢工的权利,废止警察而代以民团,普及男女的选举权等。不过社会党人认为这种种改革并不彻底,不能让人满意。同时各地的工兵农会议,即苏维埃,亦纷纷组织起来,逐渐得势。到了7月,内阁中温和派已被社会党人排挤一空,克伦斯基成为临时政府的领袖。当时俄国还想继续维持对外的战事,但不幸为奥匈帝国所败。于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共产党人提出“无合并无赔款”的和平主张。

【11月的共产党革命】到了11月,酝酿多时的革命果然爆发了。在革命初起时,彼得格勒城中的共产党人已经有代表工兵农的苏维埃组织来和国会争雄。后来全国各地纷纷成立苏维埃,声势渐盛。到了11月,共产党领袖列宁和托洛茨基(Trotsky)得到军队的帮助,竟然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建立起“无产阶级的专政”。这一党人通常自称布尔什维克,意即“多数人”,因为他们在社会党中占据多数(2)。

【共产党的内政和外交】共产党人首先废除了资本和土地的私有制,没收国内一切大规模的工厂和地产;同时指出世界大战其实是“帝国主义者对于商业和领土的竞争”,各参战国应该和俄国联合起来召开和平会议。后来因为各国没有响应,他们就把俄国帝政时代的档案公布出来,并把协约国和俄国所签订的反对德国的密约刊发。旧时秘密外交上种种自私自利的阴谋昭然若揭,颇为当时的世界人士所称快。

【俄德和约】1917年底,俄国共产政府开始向德奥等国提出和议,同时俄国西北境内的芬兰和西南境内的乌克兰受到德国的鼓动而独立。俄国终于在1918年3月和德奥两国在波兰东境内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Brest-Litovsk)签订和约,俄国承诺撤出芬兰和乌克兰两地的军队,并让出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沃尼亚和亚洲高加索山等几处地方,准许它们自由建立政府。不久俄国政府由彼得格勒迁往中部的莫斯科。庞大的帝国至此就瓦解了。

第三节 最后一年的战况

【战前的争夺点】现代的世界因为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斗争非常激烈和复杂,根源本已很深。西欧方面的法国对于阿尔萨斯、洛林的丢失,始终保持着收复的决心。中欧方面,既有波兰人的复国运动,又有北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两个民族各自脱离奥匈帝国而独立的野心。南欧方面的意大利,有一班所谓的“未经收复党”,以收复奥匈帝国西南境内的领土为目标。东欧的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因为巴尔干战争后分配不均,深仇未解。罗马尼亚对于匈牙利东部的领土,又欲得之而心甘。东欧的土耳其,国家将亡,怎样把它完全逐出欧洲呢?土耳其在亚洲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地的领土,将来应归何国拥有?远东方面,中国虽然在努力革新,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急不可待,世界各国对此又将采取何种态度呢?印度和爱尔兰的民族运动,方兴未艾,大不列颠帝国又将如何应对?这些都是亟待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至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勾心斗角,更是难以说清楚了。

【大战爆发后新生的问题】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各国领土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难题。同盟诸国在1917年底已经占领了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的东北境、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塞尔维亚、蒙特尼格罗和罗马尼亚。英国占领了非洲的埃及、亚洲的巴格达和耶路撒冷。英法两国占领了德国在非洲的领土。澳大利亚和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中的领土和中国的山东。这些地方将如何处置?比利时和法国东北境的损失又该如何赔偿呢?

【威尔逊的“十四点”】欧洲的战局虽然在1917年4月以后有了美国等国的加入,实际上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德国曾于同年3月在法国北部有了缩短战线的壮举,从而成为震惊世界的“兴登堡战线”,此后协约国的联军再也无法动摇它。于是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十四点”的讲和原则,主张如下:各国不得缔结密约;在战争期间,海上航行应绝对自由;军备应减少,经济障碍应排除;殖民地的争执应有妥当的解决方法;同盟国在这次战争中所占领的领土应一概退还;吞并阿尔萨斯、洛林的过失应由德国赔罪;土耳其在亚洲的属地应一概解放;此后应设一国际联盟以确保大小国家的独立等。他的这种主张当然受到了英国等国家的欢迎,但德国等国家却难以接受,因此毫无结果。

【德国大举进攻】1918年3月,德国军队又大举进攻,想打一胜仗以逼迫协约国求和。几天之后,英国军队竟然不得不向西退到亚眠附近。法国军队急来援助,铁路交错的亚眠遂幸免于陷落。此次战事其实是世界大战以来最惨烈的一次,双方死伤总数约达四十万人。但德国得到的只是一年前所失去的一片区域而已,因此突击的努力宣告失败。同时协约国一方也察觉到指挥不统一的危险,乃于3月28日公举法国的福煦(Foch)为总司令,以期挽回极危的战局。

【德国最后的努力】当时协约国料到德国必会有第二次大举进攻,不过战线长达一百五十英里,不知德军从何处下手。果然到了4月初,德国军队又进攻阿拉斯和伊普尔(Ypres)之间的英国防线,希望直达海边的卡力斯城。协约诸国看到英国军队被逼退数英里,极为惶恐不安。英国军队司令官不得已下令死守,德国军队方为之一阻。5月德国军队又企图直攻巴黎,相去仅四十英里。6月则更进一步,然后乃为美国军队所阻。7月德国军队又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想从兰斯以达巴黎,但又被法美两国联军所败,英国军队亦乘机从亚眠东南两个方向反攻。到了9月底,德国军队已退回兴登堡战线了。

【保加利亚投降】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西线下令反攻,同时令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希腊、英国和法国的联军在塞尔维亚境内反攻保加利亚军队。此时德奥两国已无力相救,保加利亚不得已于1918年9月29日投降,要求停战。保加利亚既降,土耳其和同盟国的联络又完全中断,而奥匈帝国南部又有受到反攻的危险,大战局势到此乃发生了转变。

【土耳其投降】果然过了一个月,同盟国的土耳其亦因无法支撑而投降。原来自从1917年12月耶路撒冷被攻陷以后,英国军队就乘胜追击土耳其守在巴勒斯坦的军队。同时英法两国联军征服了叙利亚,攻陷了大马士革和贝鲁特(Beirut),美索不达米亚的土耳其军队亦被英国人所败。土耳其在欧亚两洲两面受敌,难以继续抵抗,只得在保加利亚之后,于1918年10月31日无条件投降。

第四节 德、奥两国的瓦解和大战的告终

【德国形势的转变】美国军队到1918年7月时赴欧洲的已达一百万人,协约国的声势为之一壮。德国的潜艇政策既不能围困英国,逼它求和,又不能阻止美国军队渡洋参战。再加上从俄国占领的地方的接济也不很充分,德国大失所望。自保加利亚、土耳其两国先后投降之后,奥匈帝国也自顾不暇,已不能提供有力的援助。所以德国此时已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

【奥匈帝国的瓦解】不料到11月3日时,奥匈帝国骤然瓦解。当时奥匈帝国内部有各附属民族的纷争和粮食的缺乏,对外战事又未能得手,力渐不支,因此于10月7日书面请求威尔逊总统考虑停战的问题。到了11月底,奥匈帝国的军队为意大利军队所败,退出意大利北境。意大利人乘胜占领了特伦特(Trent)与的里雅斯特(Trieste)要港,奥匈帝国至此不得不投降了。同时捷克斯洛伐克宣布脱离奥匈帝国而成立共和国,南斯拉夫人也不再承认奥匈帝国的统治权,匈牙利人亦起而革命自建共和政府。向来以奥匈帝国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的哈布斯堡皇族因为众叛亲离,不得已于11月11日宣布退位。奥匈帝国亦继俄国之后完全瓦解了。

【德国求和】德国自1918年10月以来亦因内乱将起,战事难支,向威尔逊总统提请停战议和。威尔逊总统回应说非无条件投降不可。德国政府为了挽救国内危局,故将富有进取精神的鲁登道夫(Ludendorff)将军免职,并于10月27日通知协约国,德国政府已经实行重大改革,使得人民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握有大权。

【德国帝制的倾覆】不久德国政府因为国内革命十分危急,便直接向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接洽停战事宜。同时协约国联军仍四面包围,德国军队损失很大。11月9日,德国政府宣布皇帝威廉二世已正式退位。不久威廉二世遁走荷兰,霍亨索伦皇族到此亦宣告覆灭。11月10日,柏林忽起暴动,社会党的领袖艾伯特就任内阁总理。德国竟然在一夕之间由帝制变成了共和制,其他各邦亦纷纷改建共和政府。五十年来称雄世界的大帝国至此又少了一个。

【停战的条件】同时停战的交涉仍在进行着。德国政府的代表于11月8日通过前线向福煦取得停战的条件。德国须于两星期内将占领的所有地方——比利时、法国西北境、卢森堡及阿尔萨斯、洛林——一概交出。另外,德国军队必须退到莱茵河右岸之外,左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德国驻扎在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和俄国的所有军队须立即撤出。德国应将所有战舰、潜艇、巨量的军用品交给协约国;莱茵河左岸的所有铁路和交通机关应由协约国处置。凡此种种规定的目的都在于使德国绝对不能再战。条件虽然苛刻,德国人亦不得不立刻接受,于11月11日签订停战条约。长达四年多的世界大战到此乃告结束。

【大战的损失】这次世界大战总共动员了六千万人左右。其中死亡的达八百万人,受伤的达一千八百万人,伤愈而残废的四分之一有余,至于民众因饥馑、疾病、被杀而死的又达一千七百万人。至于公债,同盟诸国从五十亿美元增加到四百四十亿美元;协约诸国则从二百一十亿美元增加到八百六十亿美元。英国商船被德国炸沉的达五千六百二十二只,其中有半数和水手同时沉没。法国下议院估计法国北境所受到的损失将达一百三十亿美元。我们由此可见,生命财产在这次大战中损失有多大了。

(1) 作者叙述有误,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克伦斯基参加的是社会革命党。——编者注

(2) 作者叙述有误,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人获得多数选票,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