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你固有的观念(1 / 1)

有人认为贫穷就是一无所有,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它把贫穷只理解为物质上的贫乏,而忽略了精神和心理。

贫穷同样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内容。首先,现代文明物质匮乏的地方一般都出现在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保持最好的地方。宁武县有个被记者描述为“夜宿悬空村,手可摘星辰”的五花山村,在旅游热潮中已有了它的笔名——悬空村。它位于山西省母亲河汾河的发源地,木柱支起街道,房屋悬挂空中。三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老小,世代“悬居”于层林叠翠、海拔2200米的半山中。

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很难想象这儿的天有多么纯净多么蓝,山上的树有多么茂密多么绿,更吸引他们的是村民们那种保留了古朴气息的生活方式。新世纪的旅游热自然给这儿有智慧的人们和外来的投资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福祉。

从精神层面上讲贫困有时也是一种资源。孙中山当年让湖广总督张之洞叹服的一副对联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的上联是“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毛主席曾教导我们:穷则思变。百姓当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山旮旯里出俊鹰。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某次在师范院校演讲中提到,他们学校好多尖子生都是落后地区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刻苦精神和渴望缩小差距的奋斗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辩证地看,贫穷也是一种财富。但是,不会辩证地看待,在贫困的环境中只知道抱怨客观条件,或者认为自己有了自行车和手扶拖拉机,与前几年步行相比进步很大。贫困的人几乎每天都在谈论不利的环境和原因,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他们父母所过的贫困生活。有时你想成功,但周围贫困环境的打击和没有信心的见解让你心灰意懒,自己打败了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独臂乞丐到一个庭院行乞,女主人指着屋前一堆砖说:“你帮助我把砖搬到屋后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女主人俯身故意用一只手搬了一块砖,说:“你看,并非只有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用了两小时才搬完那一堆砖,女主人递给他一条雪白的毛巾,又递给他20元钱。乞丐很感激地说:“谢谢你!”女主人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擦脏的毛巾留给我做个纪念吧。”

若干年后,一个西装革履、气度不凡的人来到这个庭院,俯下身用唯一的手拉住女主人说:“如果没有你,我还是个乞丐,可现在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独臂董事长要把女主人一家迁到城里住。女主人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董事长诚挚地坚持着:“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什么是人格,那房子是你教育我应得的报酬。”女主人终于笑了:“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这个乞丐在一次神奇的经历之后,抛弃了自身条件差,难以改变命运的观念,终于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脑力劳动逐渐取代了体力劳动,今天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已替代了双手,靠我们的双手就是靠我们的智慧。贫困更多源于观念的贫困,以及没有观念来激发智慧的贫困。

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最终是全方位的,就像关于企业理念的一段描述:“在商品经济社会,企业理念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这种理念看成最高标准,作为生活之外的一种附加,看得无法可及,最终吃亏的是我们。很简单,这就是商品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活着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基本的行为组合。”企业理念也就是市场经济理念。我们个人也是这样,经营自己,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企业。我们的新理念就要像水和空气一样新鲜和充足,几年后、几十年后你的事业就会成功。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观念贫困而终身陷于贫困,更不幸的是因为家庭贫困而使许多孩子的心灵中渗透了贫困文化。一时贫困并不意味着长久贫困,重要的是丢掉贫困观念,添上富有观念,那样才能真正走上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