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厌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虽然无法通过改变马上获得某种成功,但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改变当下这种状态的。
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大胆地往前走,就像当年“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人一样。他们知道“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在家乡看不到任何希望,于是就用自己的双脚为自己蹚出一条活路,为后代撑起一个希望。
就拿闯关东来说,那绝对是不折不扣的一代人的奋斗史。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因地处山海关以东,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关东”。清朝时,河北和山东一代的人,赶上闹饥荒和年景不好,实在活不下去,于是纷纷跑去关外寻找希望,他们的目的开始很简单——只要能活下去。据统计,前前后后总共有3000多万人进入关东地区。历经三百多年,那些不甘心挨饿的人前赴后继、历经艰辛,辗转来到寒冷而又充满希望的东北沃土上奋斗和创业,无意间创造了一段惊人的历史。
对于这段历史,也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真实描述:“趁着月光,一家老小慌张出走,‘当家的’挑着担子,前边的箩筐里睡着幼儿,后边的箩筐里盛着锅碗瓢盆。大道或小路上是一群又一群急匆匆的身影。他们挑着担子,推着小车,看到路旁的一具具白骨,耳边不时响起阵阵哀号……”
其实,现实的残酷远比文字的描述更让人心底一紧——整个路途不仅遥远,而且寒冷和饥饿也一直在考验着人的体魄和决心,还有山林中的猛兽和“胡子”(土匪)也会突然出现,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尽管如此,有的孩子在十二三岁的年纪,就敢于只身闯关东,甚至在失败两三次后,依然毫不动摇地继续“闯”,直至最后在那里安身立命。他们为什么如此千回百折之后仍然抱定这样的理想?只因他们不想安于现状,和自己世代无法改变的命运做不屈的抗争。
当时的东北三省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照史书所讲:有自然之三不利:荒、矿、盐。也就是说,只要能克服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后就是“一劳永逸”般的幸福在向你招手:有数不清的免费资源可以利用,创富的机会便随之而来。那些千辛万苦跑到北大荒的人,他们凭借毅力在冰天雪地里开疆拓土、垦荒种地、淘金挖沙,打造自己的天地,不仅如此,他们还修建工矿铁路,就这样,勤劳的人在这里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下南洋也是如此,他们的经历是相似的,但结果都是一样获得了成功。其核心落在一个“闯”字上——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闯出一番自己的天地,向艰险的地方展示自己的能力,向有希望的地方努力前进,向有财富的地方毅然前行。他们在“闯”的过程中摸索、积累大量的经验,并随后付诸实施,逐渐求得财富和事业的发展壮大。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有其深刻社会意义的。
他们是勇于寻求改变的一群人,上天对这样一群顺势而为而非逆流而进的人,给的机会通常要多得多,这也是一个人行动的要诀之一。
普通大众只要能够认真做事,也可以让自己的命运彻底改变。致富的规律对他们和对其他人都是一样的,他们也可以很快就成为富人。
对每一个人而言,他们不应被固有的思维惯性和淡漠所羁绊,而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努力寻找并抓住机遇,勇于改变自己。如果想使自己的现在比过去富有,就务必要做新的尝试,获得改变的机会。
人们不是因财富的供应短缺而贫穷,财富资源的供应是可以无穷尽地加以开发的。
其实,就财富而言,通过精耕细作,欧盟国家所能生产的粮食、羊毛、棉花、亚麻和蚕丝,足以供应全世界所有人类而有余。这段话并不是要统计全球的财富,而是告诉你——世界上有很多财富和机会在等待你的到来,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化,发挥你的智慧和能力,努力去争取吧,因为这其中也有属于你的一份儿。
一个人用自己的思考作用于外界环境,进而创造出能够改善自己和他人生活的有形之物,就是自己致富的一种方式。然后你用这种方式做事,那么你就会很快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