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患得患失后,机会已经溜走,再埋怨和懊恼,又有何用?有勇气、有智慧、有胆略的人是不会犹豫不决的,因为他们知道:犹豫不决是以错失良机为代价,只有把握机会、速战速决,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牢牢把握先机,才会与成功越来越近。
在山上伐木时,一位伐木工人被倒下的大树压断了一条腿,血流不止。他深知,不将压在腿上的大树移走,任凭血一直流下去,自己就会因为失血过多而丧命。他想用电锯将压在腿上的树锯开移走,但怎样也做不到。情急之中,他当机立断,用电锯将自己的大腿锯断。结果,虽然丢掉一条腿,却保住了性命。
当机立断,不受其乱!伐木工所具有的果断,是宝贵的人格品质。遇事果断干脆,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优柔寡断,只能让你在反复思考中丧失成功的机会,甚至会丢掉性命。
任何伟大的业绩都不是由追求稳操胜券或经常犹豫不决者创造的,要想成为成功者,就要培养自己果断决策的品质,占领先机。
中国有家利时集团,总部位于宁波,在业内名气极大,董事长叫李立新。
1993年,李立新在宁波成立了利时塑胶公司。当时,公司规模很小,专门生产塑料相框。公司成立的第二年,李立新去参加广交会,结识了美国商人科尔,争取到6个货柜、总价值150万元的订单。借由这笔订单,利时公司顺势而起,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向生产日用塑料制品的转变。
1996年,利时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为美国最大的日用塑料制品公司ALCO供货。ALCO的巨额订单让利时的年销售额迅速突破数千万美元,公司上下无不振奋。可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未来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李立新却敏锐地嗅到了危险气息。因为,当时ALCO是利时的大客户,订单最多时能占到公司产量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只要ALCO打个喷嚏,利时都可能陷入危机;如果出现意外,ALCO不再向公司下订单,利时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为了开发更多的销售渠道,打开更大的市场,李立新开始寻找优秀且专业的销售团队来帮助自己化解危机。为此,李立新以年利润的30%为年薪,聘用香港一家塑料制品企业的美国籍总裁马文。马文带领的销售团队,业务能力非常强,掌握着很多销售渠道,年销售额多达1.5亿美元。
马文看好利时,一上任就进入了工作状态,组建了利时海外销售网络,仅用两年时间,就帮利时实现了8亿多元的销售收入,2004年突破15亿元,使利时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此外,他还构筑了塑胶产品的全球营销网,完成了从销售国际化到管理国际化的华丽转身。
不可否认,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于李立新的危机意识和抢先布局。如果李立新没有意识到可能的危机,把公司全部都押在ALCO上,继续围绕ALCO的订单组织生产,利时的未来发展也就成了未知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只有保持高度的警觉,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事实证明,多数成功者都是危机意识比较强的人。不懂未雨绸缪,遇到突发状况,就会功亏一篑。因此,不能盲目乐观,不能麻痹大意,要果断决策,抢占先机。
1987年,任正非筹措21000元下海创业,创立了华为公司,用一年时间成功自主研发出了C&C08型交换机,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了2/3,成功占领市场。此后,华为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但任正非非常警觉,始终注意企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可能发生的危机。
2001年,受金融风暴影响,国内外许多高科技产业业绩都不好,但华为的业绩却依然出色。可是,这时任正非却发表了有名的《华为的冬天》。在文中,他向对公司业绩持乐观态度的员工泼了瓢冷水,直言自己“每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并向华为人提出了十点要求。在文章的末尾,任正非警告华为全体人员:“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为了避免华为的失败,任正非未雨绸缪,时刻关注公司出现的不良苗头,时刻向公司全体人员灌输危机意识,打造出“远大的追求,求实的作风”的企业文化,让华为至今仍保持着上升势头。
过去,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谈失败,生怕一语成谶。可是,任正非却直面危机,为企业发展树立了典范。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面对良机,就要当机立断,果敢地、及时地做出有利于自我的决策。永远徘徊在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那么一件事情都做不成。
原本做了决定,但听到朋友的反对意见就举棋不定,这样的人肯定是个性软弱、没有主见的,不管做任何事,都会一无所成。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无论其他方面多么强大,在生命的竞赛中,总会被坚定的人挤到一边。
成千上万的人在竞争中溃败而归,有时仅仅是因为耽搁和延误;而成功者的胜利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冒着巨大风险,迅速做出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