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走神,如何成得了“学神”(1 / 1)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是在于注意力是否能够集中。

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班上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课堂观察,结果发现,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在上课时精力是比较集中的,能够跟随老师的思维去听课。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很少会受到外界干扰,哪怕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他们也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约束,尽量不让自己的思想开小差。

而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相反,他们的注意力几乎都很难集中,从上课铃打响开始,至少要在数分钟之后,他们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此外,他们的注意力也非常涣散,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哪怕没有风吹草动,他们也得自己折腾点事情出来,要么抓抓头发,要么玩玩橡皮,要么和同学交头接耳。等到快接近下课的时候,又能明显看出他们的焦躁和坐立不安,脑袋东张西望,心思也早已飞到了教室外头。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位“引路人”,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让学生循着这个方向去学习,尽量少走弯路,而课堂时间正是老师为学生指引正确方向的宝贵时间。能够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跟随老师思路前行的人,显然比那些白白浪费掉这些宝贵时间,自己像没头苍蝇那般乱窜的人要更容易接近并抵达终点。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背诵一篇课文,结果发现大约只需要读9遍,这个人就能基本将这篇课文背诵出来了;然而如果故意制造一些情况来让受试者注意力涣散,那么同样的一篇课文,他大概需要读超过100遍才能达到相应的背诵效果。

可见,注意力的集中与否对于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影响相当惊人,人在教室心在外的话,成绩是永远也无法提升的。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对于思维本来就较为活跃的孩子来说,到底怎样做才能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开小差?在这里,我给学生们提三点建议:

一、养成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

很多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都喜欢向学生提问,这样做一方面是想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先前所讲的内容,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变相地提醒学生,要跟上老师的思路,不要开小差。作为学生,如果能养成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与老师展开互动,那么对于自信心的提高和专注力的形成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紧跟老师的推导思路。

老师在向学生讲述某一教学内容时,通常都会有一个推导过程。以数学为例,在讲数学公式的时候,老师通常会有一个推导演算的过程,来告诉学生该公式究竟是怎么得来的。由于这部分的内容很多时候课本上并没有,因此不少学生在听课时往往会忽略这些内容,转而花时间去死记硬背那些公式。但实际上,理解显然比死记硬背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因此,在听讲的时候,推导思路显然比推导结果要重要得多。

三、不钻牛角尖,想不通的问题暂且跳过。

每一堂课的时间毕竟都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进度,因此在听讲过程中,每个同学大概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没有听懂或暂时没有想通的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有的学生往往显得十分急躁,非得弄清楚眼前的问题不可。但老师讲课的进度并不会因个别学生需要“思考”而停止,往往等这些“钻牛角尖”的学生回过神来时,已经又错过不少重要的新内容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因小失大、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在遇到想不通或听不懂的问题时,切忌钻牛角尖,只有保证好听课的连续性,才能提升整体听课效果,不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每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