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觉得在为父母学习?(1 / 1)

前些天,一个学生的母亲和我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详细地叙述了这名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吃惊。这名学生叫小蒙,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是个品学兼优的男孩,前阵子参加小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还拿了奖。

小蒙的母亲这次和我打电话主要讲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小蒙一直想要一台智能手机。从家庭硬件条件来说,小蒙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公务员,家庭条件算是相当不错的,买一台智能手机不会对家庭经济造成负担。但是,小蒙的父母一直担心,过早地买智能手机给他,可能会让他沉迷于玩手机而荒废学业。

第二件事,是小蒙对学习的认识出现了一些问题。事情的导火索同样还是智能手机,由于小蒙再三要求必须要买智能手机,最后小蒙的父亲做出了让步:期末考试小蒙能考入年级前十名就买,但价格要控制在两千块以内。结果,小蒙不同意,开始和父母大吵大闹,非要买苹果最新出的智能手机,甚至还威胁父母,要是不给买,考试就交白卷,以后也不好好学习。听到这话,小蒙的母亲怒不可遏,给了小蒙一巴掌,冲他吼道:“你读书是为了谁?你难道是为了我们读的吗?自己好好想想去!”最终,谈话不欢而散。

据我了解,小蒙的父母是属于那种比较开明的父母,平时很多事情也都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比如小蒙参加的一些兴趣班,包括钢琴培训班、跆拳道培训班等,都是小蒙自己主动提出想要学习的。包括寒暑假期间的安排,小蒙父母也都会征求小蒙的意见。但这一次的冲突却让小蒙的母亲感到很担忧,她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小蒙明白,他学习不是为了父母,他成绩的好坏也不该是用来和父母谈条件的筹码。

小蒙的问题其实很多孩子都存在。大部分的孩子估计都对父母说过类似“只要我考到多少分你就给我买什么”或者“只要我能进多少名你就答应我什么条件”的话。而大部分的父母估计也都对孩子说过诸如“进步多少名就给你买什么”或者“考到多少分就带你去哪里玩”之类的话。就像小蒙,从他父亲做出让步,提出只要考到年级前十名就给买智能手机这件事情就能看出,为了激励小蒙学习,父母没少用“物质奖励”这一措施。

坦白来说,对于物质奖励这件事情我是没有异议的,斯金纳所提出的强化理论应用到教育上确实有着极大价值。但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过分强调物质奖励,则往往可能给孩子造成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让他们把学习成绩当作满足自己要求的条件和与父母讨价还价的筹码。

很多孩子大概都从父母或老师口中听到过这样的话:“你读书不是为了我们,是为了你自己。”但很多孩子实际上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否则“班主任从后门露出的脸”也就不会成为众多人津津乐道的“校园恐怖故事”了。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寄予了厚望,孩子考试考得好,父母比孩子还高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父母比孩子还着急。结果,成绩的好坏无形之中变成了父母脸上的晴雨表,这让孩子怎么去相信“学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父母”这件事呢?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过分地将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那学习这件事也就变得不再单纯和快乐了,要么学习会成为孩子向父母讨价还价的筹码,要么学习会成为孩子痛恨的对象,这两种结局显然都是教育的极大失败。

我想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明确,在生活中哪些是孩子应该承担的事情,哪些是父母应该承担的事情。作为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想要包办孩子一切事情的愿望和冲动,而作为孩子,则要学会如何把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做好,无论是按时起床、睡觉,还是上学、写作业、整理房间等。

在课余时间,我和小蒙进行了一番谈话,重点讲了三件事情。

第一,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必须要承担的事情。比如警察要承担的事情,就是保护市民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老师要承担的事情,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生;而学生要承担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既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义务,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第二,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往小了说,你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上一所什么样的大学,都和你的学习成绩是息息相关的。你学习到的知识越多,你的成绩越好,将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你就能有更多的选择、更宽广的前程。往大了说,你想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知识积累也是你的必经之路。

第三,关于智能手机的问题。首先,父母的担心不无道理,在**面前,人的自制力都是有限的;其次,手机是一个工具,不是与人攀比的筹码;最后,你可以不同意父母的意见,但要懂得尊重他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