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马上就要到了,看到学生们每天都在埋头苦学,尤其是班里最调皮捣蛋的毛毛也变得好学起来时,我感到非常欣慰。但半月后的小测试,我发现毛毛的成绩并没有提升,对此毛毛也是不解:“老师,我这段时间真的有在好好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现在我一看到书就头疼,一点也不想学习了。”我对毛毛进行了一番鼓励,然后让他先回教室。
接下来,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毛毛的学习过程,我发现毛毛在自习课上要么捧着数学书一直不放,要么就跟语文书“死磕”,于是我告诉毛毛:“你的问题在于不会把语文、数学交替着学习。时间长了,学习自然就变得枯燥无味且没有效果。”之后,我教给了毛毛一种叫“交替学习”的方法。
我相信,有很多孩子与我的学生毛毛一样,明明十分用功地学习,但成绩却很不理想。归根结底,还是效率不高。有研究表明,当我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兴奋点会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产生。比如学习语文,它的兴奋点出现在大脑皮层的左边,学习英语会产生在大脑皮层的右边。倘若长时间地学习同一项内容,这会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造成负担,出现厌倦和抵触等低效率的学习状态。要知道,用电脑时间久了它都会发热发烫,更何况是人脑呢!
这个时候,得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交替学习。所谓“交替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将各个学科轮番交替学习,即在一定时间内,轮换学习(包括做题)各门学科。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交替学习符合大脑工作规律,是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当我们不时地变化一下学习的内容时,兴奋点就会出现在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如此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使注意力保持高强度、持久性的集中,让大脑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所以,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整日一本书翻不到头不罢休,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浪费,日复一日,弄得筋疲力尽,结果收效甚微;有些学生则不然,桌子上放着两三门学科的书,每隔一段时间就换换学习内容,看似没用多少功,却效果惊人,成绩突出。
小学生该怎么去交替学习呢?我在工作中总结出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一:文理科目交叉学习
有研究表明,人类在记忆相似的内容时,大脑会受到“顺向抑制”和“逆向抑制”的干扰。前者指原有的记忆抑制后来的记忆,后者指原有的记忆被后来的记忆覆盖。时间久了,大脑会产生混乱,思路会容易受阻,记忆力变得迟钝。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可以交替着学习文理课程。比如学习数学时,当大脑出现“好无趣”“脑袋要当机了”等信息时,应该及时调换其他科目,可以学习语文或英语。
学习最重要的是效率,交替学习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在我的指导下,我的学生毛毛在自由复习的时候,先做半小时数学题,然后阅读10分钟语文,或记生字或背课文,然后再做半小时左右的数学题。在一个星期后的课堂小测试中,毛毛的数学成绩比上次提升了10多分。当时,他兴奋地对我说:“老师,这种方法时间用得少,效果特别好。”
方法二:交替学习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
同一学科的交替学习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科目只有语数外三门,并不如初高中科目的丰富多彩。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学过的知识,强化记忆力,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尤其在数学学习中表现最突出。
方法三:重点科目分段学习
我们班有个孩子英语特别好,不论是口语、听力,还是笔试,表现都很突出。那么他是怎么学习的呢?他从来不给自己下硬指标,也不长时间地去学习。在令人神清气爽的早晨,他会着重练习英语口语和记忆单词,中午休息时,他会听一听英语听力,等到夜深人静时,他会做一些英语习题,写一写作文。正是这种分段性的交替学习,让他的英语成绩名列前茅,英语老师也从未担心过他的英语成绩会下降。所以,面对重点和薄弱的科目,可以将每天的学习任务分成几段时间,这样不仅感到新鲜,也无形中延长了学习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交替学习一般45到60分钟比较合适,休息10分钟后,再学习另外一门。连续学习两小时后,最好能去户外活动20分钟,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以散散步、做做操等,让脑部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此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