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掏心掏肺,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希望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可付出就有回报吗?显然不是,很多孩子并不能明白“父母的苦心”,而是一边向父母索取,一边嫌弃父母。
曾经一位网友在网上发表过一句话:“我努力优秀,就是为了让自己能早日摆脱那个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网友们针对他的这句话展开了激烈讨论,都说他不知感恩,是个典型的“白眼狼”,并且可怜那对被自己孩子嫌弃的父母。
可我要说,父母付出一切却被孩子嫌弃,过错根本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父母教育的失当。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溺爱,即便孩子提出无理、非分的要求,父母也是咬牙答应,根本没有想过拒绝;孩子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孩子在家里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父母什么苦都不让孩子吃,只需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
这样的溺爱,会让孩子不知道感恩,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孩子就会心生怨恨,甚至嫌弃父母“无能”。更重要的是,被溺爱的孩子会表现出冷漠、内心自私、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更不懂得爱和关心父母的品质,甚至如果父母哪方面做得不好,孩子还会觉得父母给自己丢脸。
我曾经遇到一个高中生的母亲,她和孩子的父亲都是普通工人,四十多岁才生了这个宝贝女儿。虽然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可夫妻两人并没有让女儿受委屈,从小就非常宠爱她,别人有的玩具女儿都有,别人上的培训班女儿都上。为了给女儿过生日,夫妻两人每年都花几百元买蛋糕,然后自己在那个月省吃俭用。夫妻两人还从来没让女儿做过什么家务,就连洗脚水都是给她端到床前。
好在这个女儿也比较争气,努力地读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见识越来越广,她就越来越嫌弃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父亲每天回家都穿着工作服,身上难免有些灰尘、油渍,之前女儿还会帮父亲把衣服拿到卫生间,可现在却总是嫌弃爸爸脏。
母亲每天下班之后都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做饭,一边做饭一边和父亲聊着厂里的事情。由于两人分别在厨房和客厅,说话的声音难免大一些,可在女儿耳中,这些声音变得越来越刺耳。有一天,她冲出房间,大声地对父母喊道:“你们说话这么大声,真是烦死了!”
学校开家长会,之前女儿都是催着父母参加,告诉他们千万不能迟到。可现在女儿却不愿意他们参加,怕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只是名工人,会嘲笑她。
这些事情虽然让她的父母有些伤心,但是却没有怪罪孩子,反而责怪自己没能给孩子最好的家庭。然而最近一次,女儿的做法却伤透了这个母亲的心:这一年女儿生日,夫妻两人便想着同往年一样买个大蛋糕,一家人快乐地庆祝一番。可女儿却提出要上某商场的西餐厅吃饭,因为别的同学时常去,自己却一次都没有去过。
虽然觉得西餐厅贵、不实惠,但他们还是答应了女儿的要求。然而,毕竟两人一辈子都没有进过西餐厅,更没有吃过什么西餐,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点餐、如何使用刀叉。看着父母扭捏、尴尬的样子,女儿不仅没有为他们解围,反而一边吃着牛排一边嫌弃地说:“你们连西餐都不会吃,真是太丢人了!”
这还不算结束,等回家之后,女儿竟然大发脾气地说:“和你们一起吃饭,真是太丢人了!叉子不会拿,牛排不会切,我的脸都被你们丢光了!”听了女儿的话,这位母亲瞬间泪如雨下。
最后这位母亲无奈地和我说:“我们辛苦地付出,怎么就招来女儿的嫌弃?虽然我们养育女儿不求回报,但是她这样不知感恩,我们真的很伤心。”
可悲的是,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很多父母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孩子反过来却嫌弃父母“没文化”“没能力”;很多父母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孩子反过来嫌弃父母没能给他更好的平台,没能让自己成为“富二代”;很多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给孩子买手机,可孩子却嫌弃父母不能给自己买“苹果”“三星”。甚至有的孩子竟然说出“我宁愿不生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话……
我非常同情这样的父母,可不得不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的无条件付出且不求回报。这些父母的溺爱,使得孩子养成了错误的价值观,成了令人厌恶的“白眼狼”;父母的错误教育,使得孩子变得冷漠无情、不知感恩,嫌弃自己的父母和家庭。
若是他们不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恐怕很难不被孩子嫌弃。因为,孩子的思想错误,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误,是父母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想要让孩子知感恩、不自私,父母就应该给他们最好的原生家庭,而不是给他们无尽的溺爱。
当然,最好的原生家庭是教会孩子什么是爱和被爱,如何去独立、自主,如何友爱、体谅他人,如何付出和孝顺。
一个8岁的小男孩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生下来就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失明了。可即便如此,爸爸也非常厉害,系着绳子在高楼之间飞来飞去刷油漆,就好像是蜘蛛侠一样。我觉得我的爸爸就是一个超级英雄,他带我们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光明。”
看到了吧!这个男孩的爸爸只是农民工,且身体有残疾。但是孩子并没有嫌弃他,反而觉得他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虽然这个原生家庭没有给男孩最好的物质条件,但是男孩却爱爸爸,并且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