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形容农夫插秧的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确,一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人生的道路上障碍重重,有时前面是险坑,有时前面是高墙,如果只知道不顾一切向前的话,就会跌落险坑摔得粉身碎骨,撞上高墙碰得鼻青脸肿。因此,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就会发现世界还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在战争中经常可以见到,我们就以军事斗争为例。进攻太急反而会激起敌人的疯狂反扑,增加取胜的代价。这时我们可以有意让敌方逃走,紧紧地跟在逃敌之后,不要逼近他们,等到他们累得没有气力、斗志逐渐磨灭、战斗力削弱的时候,再一举将其全歼。这样就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大胜利。
“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是诸葛亮的七擒孟获。
蜀国建立之后,便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10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降服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附近,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诱敌出战,将孟获诱入伏击圈内,使之兵败被擒。可是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蜀军,诸葛亮则笑而不答。
孟获回营后,决定固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在敌人不设防的下游偷渡成功,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了将士的反抗。于是,将士们相约起义,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气,就再次把他释放。
孟获又用了许多计谋,但都被诸葛亮一一识破。孟获后来又有四次被擒,但诸葛亮都放了他。最后,诸葛亮火烧了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擒住孟获。孟获终于感动了,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了,诸葛亮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全力举兵北伐。
诸葛亮在第一次诱擒孟获后,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很强的战斗力了。此时如果乘胜追击,便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各部落中的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只有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才能使南方真正稳定。如若不然,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是不会停止侵扰的,那蜀国的后方就难以安定。因此,诸葛亮才一次次不辞劳苦地擒拿孟获,因为他要获得的不只是一个西南夷酋长孟获,而是整个蜀国后方的安定。
所以说,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良好的撤退应和伟大的胜利一样受到奖赏。
另外,主动退让不仅可以缓解当时的压力、困难,还可以为自己积蓄能量。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会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经过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可惜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错误地认为“撤退”就意味着承认错误或接受失败。
一位在海南搞房地产发财的成功人士,1996年来到一座大城市,想在此创设一家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大商场。正当他找好土地,付了定金准备大干时,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了。面对这种情形,他果断决定此项目立刻下马,虽然损失了几十万元,却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他的决定是对的,1997年以后已有好几家大商场倒闭了。
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可陷得太深。须知有退才有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