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是要注意说话者的“弦外之音”。因为生活中有大量的话不好意思或者不方便直接说出来,于是人们就会采用一语双关、含沙射影等颇具艺术性的语言,靠暗示来表达。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与说话者的情绪来推断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一家大公司要招一个财务总监,前来面试的人很多,经过初试、复试,最后只剩下五个人。在最后一次面试中,面试官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怎么样能帮公司逃掉300万元的税?”
大家都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第一个应聘者说可以做些手脚;第二个应聘者说可以那样做一下账,绝对不会被发现……听了这些答案后,面试官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让他们回家等通知。
最后一个应聘者进来后,面试官问了他同样的问题。这个应聘者听完一愣,沉吟了一下,说:“如果真的必须这样,那么对不起,我退出。我想贵公司的这个职位不适合我。”说完他起身准备告辞。这时,面试官站起来冲他笑了:“请留步,你是这次来应聘的人中最有原则的,你通过了最后的考试。我相信你会把这份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欢迎你加入我们!”
对于面试官的提问,应聘者千万不可疏忽大意,一定要琢磨一下面试官的“话中话”。为了全方位掌握应聘者的思想或者职业素养,许多面试官就喜欢“攻其不备”,旁敲侧击,以确定你是否就是他们要的人选。
应聘者还应注意,在有限的面试时间里,面试官不会有闲情逸致聊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你绝不能给予拖泥带水的回应。
某中学校长到某大学选毕业生,欲招聘几名教师和校刊编辑。一位新闻系的学生前来应聘。一见面,这位中学校长便说:“你们学的是编辑专业,但我们校刊是一份小报,我想多少有些大材小用。你大概是打算到我们这儿来积累经验,然后跳槽到大报社去吧?”
这名学生见校长笑容和蔼,没听出校长说这话的深意,也就没对这话做出回应,只是笑了笑。其实,这个学生根本没有跳槽之意,但校长以为他默认了自己的推测,就马上把他否决了。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关注自己的外表。和他们交谈你会感觉有些喘不过气来,他们总是在纠结“是不是长胖了”“脸上是不是起痘痘了”等问题。他们究竟出于什么心理,要向你坦言自己“长胖了”或“起痘了”呢?
假设你有个久没见面的朋友,他非常胖,你从前没少拿他的胖开玩笑。如果有一天你们在街上重逢,他多半会抢先说:“我是不是又胖了啊?”是的,他是在先发制人,因为他不了解你的感受,过胖的阴影又使他忐忑不安。他总有一丝担心:“好久不见了,你不会又说我胖了吧?干脆我先说出来封你的嘴吧!”
其实这样的人既自我又自卑。他总是觉得别人会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上,同时,又觉得自己身上有不完美的地方。他虽然直言自己长胖了,心里却十分渴望能得到你的否定回答。如果你说“你哪里胖了,明明瘦了嘛”,他会笑得连耳朵都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