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辨别情绪的重要依据(1 / 1)

微情绪心理学 金文 644 字 1个月前

每次谈话实际上都会有两种对话产生:一种是使用言辞的,一种是使用声调的。有时候这两者很契合,但通常并非如此。当你问对方:“你最近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挺好的。”你通常不会凭借这句“挺好的”来判断他的感受,而是会凭借他在说话时声音的音调、节奏、速度等来判断他是真的好还是不好。例如:音调低、节奏缓慢,说明他最近不是很好;相反,音调高、速度较快,则说明他最近真的挺好的。怎么样说话比说什么样的话更重要,因为我们的态度不是经由言辞,而是经由讲话的声音表现出来的。

有时候人们迫切需要自我表达,却不想直接说出来。所以,你很少会听到诸如“你伤害了我的感情”“我好难过,希望你能帮我减轻痛苦”“我的工作让我感到沮丧,我需要你来听我诉苦”之类的话。但是你会从人们的声调中听出这样的讯息。对方会叹息,会缓慢地说话,或者简短地回答问题,并配以低沉无力的声调来表达。于是,你就能从中知道对方真正的情绪和态度了。

声调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在电话、广播等看不到对方的交流形式中。以广播为例,通过电波,主持人的声音传到你的耳中,你从中可以得知主持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是赞成还是怀疑,是喜欢还是厌恶,是热情还是冷淡。所以,即使无法展现自己的形象,电台主播们还是以他们的声音征服了很多听众。

声音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言辞,而在交流中我们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言辞而非声音上。这是片面的。

一个放大说话音量的人,通常有控制局面的目的。大声说话是独断、强制且具威胁性的行为,所以想支配或控制他人之人,讲话通常很大声。大部分人认为说话音量大是自信的表现,但有些人大吼大叫,是因为害怕如果轻声细语,没有人会听得见。

说话小声的人可能会被认为缺乏信心或优柔寡断,但是小心别上当。轻柔的声音可能反映出平静的自信,说话者只是认为没有必要支配谈话过程。要是对方说话总是轻声细语,请注意他的抑扬顿挫之处是否适当。当在场的人听不清楚的时候,他是否努力放大音量。如果不是,也许他不够细心,不会体贴别人,或者骄傲自大。如果他持续轻声细语,并伴随着不舒服的肢体语言,比如缺乏眼神接触、转过身去或扭过脸,这就是不舒服的象征以及自信心缺乏的表现。

人的声音高低是天生的,但是人们通常会为了一些特定的理由提高或降低音高。当特别害怕、痛苦、兴奋时,大多数人的声音会提高;有些人为了引诱别人,会明显地降低声音;当一个人伤心、沮丧或者疲倦时,音调也会降低。

声音只能透露一部分的情感,如果配合以对肢体语言的观察和对说话内容的体察,通常就能掌握对方真实的情绪。对方的声音、说话内容和肢体语言如果协调一致,你就能轻易分析出他的感觉,并预测他会对不同情况做出何种反应。要是对方的声音与说话内容或身体语言相冲突,你就得依据一般模式推论可能的原因,以免妄下断语。例如,声音的强调通常伴随着肢体语言的强调。说话者强调某个字句时,可能会出现身体向前靠、点头或比画手的动作。因此,如果你能在倾听时,顺道观察肢体语言,即使是细微的变化也难逃你的法眼,对方的任何一点小心思也能被你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