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汝中[1]、省曾[2]侍坐。
先生握扇命曰:“你们用扇。”
省曾起对曰:“不敢。”
先生曰:“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妆做道学的模样。”
汝中曰:“观‘仲尼与曾点言志[3]’一章略见。”
先生曰:“然。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洪包含气象!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于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及至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都是狂言。设在伊川,或斥骂起来了。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传习录(下卷)·黄省曾录》)
【译文】
王汝中和黄省曾陪侍阳明先生坐着。
阳明先生拿扇子给他们,说:“你们用扇子吧!”
黄省曾站起来说:“不敢。”
阳明先生说:“圣人的学问不是这般拘束困苦的,不是装作一副道学的模样。”
王汝中说:“从(《论语》中的)‘仲尼与曾点言志’这一章可以大致看出来。”
阳明先生说:“对。从这章看来,圣人具有何等宽宏包容的气度啊!而且,作为老师,向自己的众位弟子询问志向,有三个学生都毕恭毕敬地回答。至于曾点,却洒脱地连看都不看那三个人一眼,自行去鼓起瑟来,这是何等狂放不羁之态啊!等到他谈论自己的志向时,又不正面回答老师的问题,说的都是些狂言。换作(老师是)程颐的话,很可能就训斥责骂起来了。而(孔)圣人却又称赞曾点,这是何等的气度啊!圣人教育人,不是将他们束缚得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一样。比如狂放的就从狂放之处来造就他,耿直的就从耿直之处来造就他。人的才能气质怎么能完全相同呢?”
【解析】
本节提到了程颐先生,是作为反面教材提出来的,不过这也不是阳明恶意中伤,而是有据可依。《二程外书》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一天,程颐程颢二兄弟和朋友韩维一同去西湖游玩,韩维让自己的一些弟子随行,在行程中,韩维的弟子中有人说说笑笑,惹得程颐老先生不高兴了。他回头训斥道:“你们这些小字辈,跟随长辈出行竟敢如此放浪形骸,有说有笑,老韩家孝顺而恭谨的家风全被你们败坏完了!”看到朋友发怒了,韩维脸上也挂不住了,立即将他的弟子们撵走了。
对这则故事,一般的解读是认为程颐先生方正端庄,不苟言笑,一副师道尊严的道学模样,进而感佩程颐先生修身谨严。但是阳明从中看出了道学作风对人的不必要的礼节束缚。本来,程颐、程颢和韩维一行三人,无非就是到西湖去游玩,又不是参加什么重大的活动,年轻后生们生性活泼,说说笑笑和休闲娱乐的气氛本来就是协调的。现在被程颐先生这么一搞,只剩下二程兄弟和韩维三个人游览,个个绷着个脸游西湖,哪里还有什么气氛,不知到底是去游玩还是去扫墓。
从另一方面来说,程颐和韩维的交情有多深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当着朋友的面,训斥人家的弟子,虽然碍于情面韩维不好说什么,但是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韩维的弟子有了不是,从人情远近亲疏的角度看,开口训斥的也应该是韩维。他现在开口就训,还真没拿自己当外人,说好听点,他是方正耿直,说难听点,就是个二愣子。
程颐先生的学问虽然一直被世人所敬仰,但是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其学问失之于迂,学问和做人依然没能打成一片,令人敬而难亲,终究和圣人的气象还差一截,也难怪阳明先生要顺手拿程颐来揶揄。
[1]王汝中:即王畿(1498—1583),字汝中,别号龙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王守仁的学生,官至南京兵部郎中,讲学四十余年,传播王学。著有《龙谿集》。
[2]省曾:黄勉之的名字。
[3]曾点言志:出自《论语·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