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顿悟(1 / 1)

王阳明曾说:

“瑾怒尚未解也。得失荣辱,皆可付于度外。惟生死一念,自省未能超脱。”

于是,王阳明在屋后凿石为椁,日夜端坐其中,参悟死之要义,寻求心之静一。渐渐地,他的内心变得洒脱起来,把自己所处夷地的艰辛和面对的苦难全都忘记了。不过,仆人们却受不了了,一个个都得了病。王阳明亲自砍柴挑水煮粥照顾他们。为了排解仆人们的抑郁之情,王阳明或咏诗,或唱家乡的俗曲,或跟他们开玩笑,通过这些方式让他们忘掉在龙场的艰辛。

王阳明当时在想:

“如果圣人处于我今天这个位置,那他肯定会做得比我好;我之所以未能消除心中的苦闷,就是因为我的格物致知工夫还不到家。”

一天夜里,王阳明在蒙昧恍惚之间,忽然悟出了格物致知之奥义。他禁不住欢呼雀跃起来,把身旁正在熟睡的仆人都给吓了一跳。从此,王阳明胸中洒脱,终达豁然顿悟之境。关于龙场顿悟还有两种传说:一种是在梦中孟子向王阳明传授了良知的真意;另外一种是王阳明在梦中听到了上天的声音。

王阳明叹息说:

“圣贤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谓格物,格此者也。所谓致知,致此者也。不思而得,得甚么?不勉而中,中甚么?总不出此良知而已。”

“惟其为良知,所以得不由思,中不由勉。若舍本性自然之知,而纷逐于闻见,纵然想得着,做得来,亦如取水于支流,终未达于江海。不过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试之变化,终有窒碍,不由我做主。”

“必如孔子从心不逾矩,方是良知满用。故曰:无入而不自得焉。如是又何有穷通荣辱死生之见,得以参其间哉。”

“于是默记《五经》,以自证其旨,无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

总之,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即理”其实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如果说得再详细一点,那就是世间所有的“理”其实都在我们的内心之中,我们不应该向外界的事物去求“理”。因此,王阳明认为“格物”其实就是“正言、正听、正言、正动、正思”,而“致知”则是致人类固有的良知。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之说与朱熹大相径庭,体现了他自己特有的感悟。可以说,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其实是掀开了阳明学的序幕。自此以后,王阳明的思想日益精进,最终创建并完善了阳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