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得道道士(1 / 1)

弘治十四年(1501年),王阳明三十岁,受命前往江北审查犯人,平反冤狱。王阳明到任后,很多冤假错案得以昭雪,百姓都称颂阳明先生是“青天大老爷”。

处理完公务后,王阳明顺道前往九华山游玩,并赋诗一首,题曰《九华山赋》。此外,王阳明还游览了无相寺和化成寺等古刹,每到一处,一定会留宿其中。

王阳明夜宿化城寺时,恰巧碰见一位姓蔡的道士正在大殿中静坐。这位道士蓬头垢面,衣服破烂不堪,似癫若狂。王阳明心想这肯定不是一位凡人,于是毕恭毕敬地向前打招呼:

“请问神仙可学否?”

道士摇头回答说:

“尚未尚未。”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屏退左右侍从,将道士引入后亭,再次行礼,又问同样的问题,但是道士仍然摇头回答:

“尚未尚未。”

王阳明没有作罢,继续恳求不已。最终道士对他说:

“汝自谓拜揖尽礼,我看你一团官相,甚说神仙?”

王阳明听后,大笑而去。

王阳明又听说在九华山中的地藏洞,有一位老道正在修行。这位老道坐卧松毛,不食人间烟火。王阳明非常好奇,决定立刻前往拜访此人。他扶着树木爬上悬崖,一直爬到山顶,见一老道正在踡腿熟睡。王阳明坐在旁边,用手抚摸老道的脚。过了好一会儿,老道才醒,发现有人坐在旁边,惊讶不已,问王阳明:

“如此危险,安得至此?”

阳明回答:

“欲与长者论道,不敢辞劳也。”

老道被王阳明的热忱所打动,将佛教和道教的要义告诉了王阳明,后来又将话题转移到儒学上:

“周濂溪(周敦颐),程明道(程颢),是儒者两个好秀才。朱考亭(朱熹)是个讲师,只未到最上一乘。”

王阳明非常喜欢老道的言谈,乃至于天色已晚都不肯归,但没办法,只好作罢。翌日,王阳明又去拜访老道,但老道已徙居他处。有诗为证:

路入岩头别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高谈已散人何处,古洞荒凉散冷烟。

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阳明四十九岁。时隔十九年后,他再次拜访化城寺,并赋诗两首,题曰《重游化城寺二首》。在第一首诗中,他回忆了自己当初游览九华山的情景:

爱山日日望山晴,忽到山中眼自明。鸟道渐非前度险,龙潭更比旧时清。会心人远空遗洞,识面僧来不记名。莫谓中丞喜忘世,前途风浪苦难行。

“会心人远空遗洞”,是知己已远去、空留一山洞之意,指的就是地藏洞中的老道,据此也可以看到他对该老道的追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