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1 / 1)

在王阳明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竹轩公突然发现小阳明竟然能够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全都背诵出来,他大为惊讶,就问小阳明是如何做到的。王阳明回答说:

“祖父读书时,闻其声而默记也。”

幼年的王阳明如此聪慧,真是令人叹服。

成华十七年(1481年),龙山公王华高中状元,到北京做官。翌年,龙山公希望竹轩公到北京养老,这样也方便自己照顾他。于是,竹轩公就带着十一岁的小阳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

途中经过金山寺,竹轩公和宾朋把酒言欢,觥筹交错间,陶然而醉。竹轩翁诗兴大发,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应景之佳句,这时小阳明对他说:

“祖父,给我笔。”

竹轩翁非常惊讶,问他:

“孺子亦能赋耶?”

王阳明立即作诗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顿时,四座皆惊,众人纷纷称叹。有人想再试一试王阳明的诗才,又以《蔽月山房》为题,令其吟诗一首。阳明不假思索,随即应口诵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看过王阳明的《蔽月山房》诗,四座宾朋更是惊叹,他们对竹轩公说:

“令孙声口,俱不落凡。想必他日定当以文章名天下。”

这两首诗虽然不能算作佳作,但对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来说,已实属不易。此外,这两首诗中还以物理知识为独特的切入点,充分体现出了小诗人的特性。后人将这两首诗收入了《狂诗选》,看来也不是毫无道理。

十二岁时,王阳明遵照父命,在北京入私塾读书。王阳明生性豪放不羁,根本不专心读书,一有空就偷偷跑出来,和外面的小朋友们玩“战争游戏”。王阳明自己做了大大小小的旗子,让小朋友们举着,侍立在四周,他是大将,坐在中间,指挥着大家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就跟排兵布阵一样。龙山公见儿子如此顽皮捣蛋,不听话儿,不守规矩,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唯独祖父竹轩公对此不担心,他知道自己的孙子是“麒麟儿”,成大事是早晚的事。

有一日,王阳明和同学到北京的市场游玩,看到有人卖麻雀,就非常想要,但没带钱,而且卖麻雀那人无论如何也不免费给他,最后两人就争吵起来。恰在这时,有一个人称“麻衣神相”的道士从他身边走过。道士看到王阳明的面相后,非常惊讶,对众人说:

“此子他日大贵,当建非常功名。”

于是出钱把麻雀买下,送给王阳明,并且摸着小阳明脸蛋说:

“孺子记吾言,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毫,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接着又嘱咐他自重自爱,对他说:

“孺子当读书自爱。吾所言将来以有应验。”

说完飘然而去。王阳明受道士的感化,从此潜心诵读,每日对书静坐凝思,学问日进。

在中国,伟人受“麻衣神相”点化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当然,将此类传闻视为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也确实有些不严谨。

有一次,王阳明问私塾先生:

“天下何事为第一等人?”

塾师回答说:

“嵬科高第,显亲扬名如尊公,乃第一等人也。”

王阳明又接着问:

“嵬科高第时时有,岂是人间第一流?”

塾师问他:

“据孺子之见,以何事为第一?”

王阳明回答说:

“惟为圣贤方是第一。”

龙山公听闻之后,笑着说:

“孺子之志何其奢也!”

这样的事迹在王阳明一生中屡见不鲜。在后来的日子里,王阳明真的将成为圣贤视作自己前进的方向,并最终实现了成为圣贤的目标。

王阳明十三岁那年,母亲郑氏去世。居丧期间,他悲伤痛哭,其情状非常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