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圣学之道 拜谒大儒娄谅(1 / 1)

弘治二年(1489),王阳明十八岁。是年十二月,王阳明偕夫人诸氏返回家乡余姚。王阳明在洪都生活了十四个月。在此期间,他热衷于书法。至于他究竟读了哪些书籍,做了什么学问,已无从得知。但不妨设想一下,他至少应该读过一些儒家的书,也游览过名山大川,以便寻仙问道。

王阳明四十九岁时写了《火秀宫次一峰韵三首》,在最后一首中有这样一句:“当年曾此寄一迹,屈指忽复三千春。”

大西晴隆和近藤元粹都认为,此处的“三千”有误,应该是“三十”。江西省峡江县东南处有一座玉笥山,山中有一座道观,名为大秀法乐洞天,其中的主殿叫大秀宫。近藤元粹指出,王阳明拜访的应该是大秀宫,而不应是火秀宫,题目中的“火秀宫”可能是笔误。(《王阳明诗集》)

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王阳明四十九岁时,“六月,如赣”,“十四日,从章口入玉笥大秀宫”。可见,《火秀宫次一峰韵三首》中的“火秀宫”,实乃“大秀宫”之笔误。

通过以上记述,可以想象得出王阳明滞留洪都期间,应该经常游山玩水,对神仙之境心驰神往。

那么,王阳明为何要在十二月返乡呢?

这可能和他的祖父竹轩公翌年去世有关。在得知祖父病重的消息之后,王阳明便启程返乡。他带着妻子从洪都出发,经过鄱阳湖,然后沿信江逆流而上,从东部离开江西境地。又从钱塘江上游的常山出发,经过衢州到达杭州,最终回到家乡余姚。

在王阳明沿信江逆流而上,到达广信府上饶时,顺便拜谒了娄谅,向他请教宋儒的“格物”说。

娄谅是吴与弼的三大高徒之一。据说,娄谅曾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这与王阳明当时的内心情境深度契合。儒学是王阳明的家学,他在内心深处对儒学充满信赖,这也正是他要拜谒娄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