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身浩然正气(1 / 1)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说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养,只能算是知道有此一善而已;必须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进而由“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成功。

何为浩然正气?一谓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二谓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三谓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浩然正气就是由这昂扬正气、大无畏的勇气及光明磊落之气所构成。有些人表面上很魁伟,但与之相处久了就觉得他猥琐不堪;有些人毫不起眼,默默无闻,却能让人在他的平淡中领略到山高海深的浩然正气。正是因为后者具有正直如山的品质,才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一身正气。

古今之成大事者,心中都有大气象。正是“笑览风云动,睥睨大国轻”“俯仰天地之气概”“力拔山兮气盖世”,乃浩然正气也。

项羽和刘邦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看见秦始皇头顶华盖,队伍浩浩****,男女随从无数。刘邦长叹:“大丈夫当如是。”而项羽则顿生豪气:“吾当取而代之!”由此可见项羽的霸气。

项羽一生多征战,先是破釜沉舟,击破巨鹿三秦(章邯、董翳、司马欣)。后又刺杀怀王,逼走刘邦,自立为“西楚霸王”,然后大封诸侯。楚霸王四年,刘邦与项羽以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

同年,项羽返彭城时遭韩信追杀至垓下,韩信以“四面楚歌”之计包围楚兵。项羽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毕自刎于乌江边。

项羽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但是虽败犹荣。这首《垓下歌》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体现了项羽卓绝超群,气盖一世。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备感苍凉。面对敌军的包围,“不肯过江东”的项羽穷途末路,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项羽的选择豪气逼人,展现了一方霸王的浩然正气。

与项羽的“英雄本色”有所不同的,是诸葛亮等文人志士的“名士风流”。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羽扇纶巾,貌似轻松淡定、潇洒自如,实则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西晋开国元勋羊祜,平日一副松洒打扮,飘逸十足,甚至在打仗的时候,仍不失其雍雅的风度。魏晋名士大多旷达风流,放任自流,毫不矫揉造作,痛快淋漓。

不管是英雄本色,还是名士风流,都具备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有志之士当养浩然正气,大者壮我泱泱中华之神威,小者在为人处世中光明磊落、至情至性。

养浩然正气并非易事。《孟子》中有言: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在孟子看来,浩然正气是正义的念头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关于“集义”,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应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正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是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正气长存,则邪气却步、阴霾不侵;正气长存,则清风浩**,乾坤朗朗。要保持浩然正气,就必须“一日三省吾身”,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己任,使正气日盛,邪气渐消,引领整个社会不断走向正义和文明,此乃君子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