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能改,善莫大焉(1 / 1)

夫旧习之溺人,虽已觉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难若此,又况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极乎!

在王阳明看来,认识到自己做了错事或者有错误的习惯而悔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悔悟了,要想战胜习惯的力量,改正错误更加不易。不怕人犯错,就怕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古人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知错能悔、能改,就是“致良知”的表现——去除遮盖住良知的尘埃,恢复良知的豁然明亮。

尽管人们经常把“对不起”挂在嘴边,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真心忏悔呢?曾参所说“三省吾身”的“省”含有忏悔的因素。有悔才能有改,不断地改正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周处的人。他自小没了父母,又不受长辈的管教,到处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横行乡里,当地的百姓都很讨厌他。当时,百姓们将村子旁边河中的蛟龙、山上的白额虎和周处并称为“三害”。

后来有人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蛟龙和猛虎,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周处听了,为了证明自己比蛟龙和猛虎更厉害,决定去和蛟龙、猛虎搏斗。他上山击毙了猛虎,又下河斩杀蛟龙。经过了三天三夜,终于将蛟龙杀死了。周处三天没有回来,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高兴地庆祝。周处提着蛟龙的头回到村里,看到乡亲们在庆贺,这才明白,自己已经被大家痛恨到了极点。于是,他痛改前非,终于成为一个清廉的好官,被家乡的人们所称颂。

周处正视自己的过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王阳明曾告诉自己的学生:凡事要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倘若我们能将这种反求诸己的忏悔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忏悔将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相反,它会是一种享受。你可以在忏悔中思考,甚至可以用苛刻收容你过去的所有过失,让这一切通过时间的作用变成神圣的永恒。

忏悔能洁净我们的灵魂。在忏悔中,我们能认识并改正已犯下的过错,并且在此基础上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不断地改进并完善自身。

西汉时期,汉中有个叫程文矩的人。他的妻子不幸去世,留下四个儿子。之后他娶李穆姜为妻,又生了两个男孩。程文矩死后,繁重的家务和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落在了李穆姜身上。作为后母的李穆姜对程文矩前妻所生的孩子无比慈爱,甚至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好。但是,这四个孩子却一点都不尊敬她,还处处为难她,认为李穆姜是假仁假义。

久而久之,有邻居劝李穆姜不要再管他们了。李穆姜却说:“我要用礼仪劝导他们,不让他们走向邪路。”有一次,程文矩前妻的大儿子程兴重病在床,李穆姜十分难过,她不仅到处求访名医,还亲自熬药,将程兴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李穆姜的精心照料下,程兴慢慢痊愈。李穆姜的行为深深感动了程兴,他不仅向李穆姜道歉,还对三个弟弟说:“继母仁慈,我们兄弟却置她的养育之恩于不顾,连禽兽都不如。虽然继母并不怪我们,对我们越来越好,但我们的罪过是不可宽恕的。”四兄弟因为悔恨,跑到掌管刑罚的官员面前请求治罪。事情传到了汉中太守那里,太守不仅表彰了李穆姜,还让四兄弟改过自新。在李穆姜的严格教育下,四兄弟都各有建树。

程文矩前妻的四个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改过自新,才有了后来的建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有很多人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缺乏改过的决心,知错而不能改。的确,承认错误只需要几分钟,改正过错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没有毅力是做不到的。虽然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但是因为无法持之以恒,终究难逃重蹈覆辙的结局。

人的一生总是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过错。首先是知错,若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承认,又何谈改错,其后果也必定会是一错再错。但若能正视、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能改正,那么,错误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笔财富,我们的良知也就能保持豁然明亮,从而轻松应对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