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宽容的安抚感化恶人(1 / 1)

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义,义乂薰蒸,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

王阳明认为,对待恶人,宽容的安抚比严厉的责罚更有效,更能激发出恶人心中的善意和仁爱,从而改过自新,去恶扬善。其实,这就是老子提倡的“以德报怨”的思想。

《老子》第七十四章中写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说,民众不怕死,又怎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老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叹,是因为春秋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不少人为了生存,或聚而为盗,或揭竿而起。当时最著名的强盗大概是盗跖,据《庄子·杂篇》介绍,此人是大贤士柳下惠的弟弟,“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司马迁在《史记》中则说他“性格残忍凶暴,然部下盛赞其信义”,官府多次出兵镇压,都没有成功。

当然,老子这句话并不只是针对盗跖而言,而是泛指官府镇压盗匪的蛮横手段。他认为,老百姓没有活路才去做强盗,镇压是没有用的。如果让老百姓有活路,他们就会爱惜生命,害怕死亡。这时候,惩处个别为非作歹的人,就没有人敢为非作歹了。官府穷奢极欲,使得老百姓没有活路,他们连死都不怕了,又怎么会怕官府镇压呢?由此可知,老子这句话的用意在于劝告统治者不要迷信惩罚的效力,与其惩罚犯罪的人,不如从根本上制止犯罪。让老百姓生活富足,这样他们就会自尊自爱,不管理他们,他们也懂得自律;即使有个别坏人,管起来也会容易得多。

其实,这世上,如果人人能有稳定幸福的生活,是不会有人愿意做坏人的。老子的观点可总结为两句话:“让好人有条件做好人,让坏人不需要做坏人。”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的那样:“‘以德报怨’是老子的思想,后世也认为它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就是说,你对不起我,我不恨你、不报复你,反而对你好,乃至把你感化。”

人们常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会消失。”你在憎恨别人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希望别人遭到不幸、惩罚,却又往往不能如愿,失望、莫名的烦躁之后,你便失去了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在憎恨别人时,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在言语上贬低别人、在行动上敌视别人,结果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

宽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是人生大智慧,以德化怨,是成熟人性臻至化境的象征,宽容的人生收获的必是幸福美满。因此,在面对他人对你的伤害时,与其责罚、报复他们,不如用安抚的方法来熏陶、感化他们,以引导他们改过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