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王阳明认为,当人们对世界辨析明白了,思考就会谨慎了,询问也会很仔细,学习也将有长进,却还能坚持用功不懈,这就是笃行。
如今的社会,人们大多急功近利,对事物的认识也多是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害怕因此浪费自己的时间。比如,人们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看起来好像对这些问题已经了解了,却没有深入思考、触类旁通、向外拓展,因而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道该如何解答了,这就是浅尝辄止的坏处。
如果人们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再深入思考,将学到的知识不断反馈到大脑的深处,让这些信息一次次地刺激潜意识,以便把知识提炼、消化,从而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在拥有了深入思考的习惯后,人们就能避免浅尝辄止的毛病,学会深入地了解事物,即儒家常说的“笃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坚持到底的做事精神。
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幼天资聪颖、活泼好动,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子”。在众人的赞赏声中,年幼的李白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一味贪恋玩耍,读书时只是敷衍了事,不愿意下苦功学习。
李白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不思进取,很是担忧,便送他到山中读书,希望他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然而,李白一点也没有改变。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想看看李白有没有进步,就考他对一首诗的理解,李白自恃其才进行解说,却解说得乱七八糟。父亲很生气,斥责他:“如此读书,何时成才?”李白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那首诗,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他说去练书法,就溜出去了。面对顽劣的儿子,父亲叹息不已。
正当李白写字时,面前飞过一只蝴蝶,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忙放下笔,蹦蹦跳跳地去追蝴蝶。一路追逐着蝴蝶,李白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脚下的一条小涧,他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老婆婆抬起头来,答道:“我在磨这根铁棒呀!”
李白感到更奇怪了:“你磨铁棒干什么用呀?”
老婆婆说:“我呀,我想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呆了:“那么粗的一根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啊?”
老婆婆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事,没有成不了的。这根铁棒虽然粗,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看到这一切,李白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与老婆婆相比,太没有毅力了!
从此,李白痛改前非,无论射箭、练书法、读书都非常用心,力求精益求精。经过持久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作为天资聪颖的一代大诗人,尚且要笃行,我们普通人,要想取得成就,就更要下苦功去改掉浅尝辄止的毛病了。
笃行即坚持,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但也是一个鲜有人达到的标准。国学大师冯友兰曾说:“我们在一生中,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尤其是新兴的事业,那更没有把握了。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即使遇到失败,也不要灰心,仍然要继续做下去。”正是秉持着这份坚持,冯友兰才在哲学领域取得了成功。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做一个决定,总是很容易,但当事情发展下去时,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如没有时间、外界干扰、条件不允许等分歧也在此产生。很多人开始动摇,开始心存疑惑:我真的能做完这件事吗?接着,开始气馁、灰心丧气,随后就是退缩与放弃。如果人们在面对诸多阻挠与困难时,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往往能迎来期望中的成功。
很多时候,成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千万人的失败,都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还差一步,便终止不做了。”这样的失败,无疑令人扼腕。其实,我们与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