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古往今来,但凡做学问的大家,皆强调学以致用,主张在实际上发挥学问的作用。儒家圣贤孔子周游列国,欲以其学说劝谏各诸侯治国之道,虽受时势的阻碍未能成功,但在之后的太平盛世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塑造着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文化根基和国民性格。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先生对孔子的治学之道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个人求学问就是为了经世致用,即使刚开始时有人不了解,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去做,这样才能学得真学问。
何谓“经世致用”? “经世”就是要考察我们生活的社会,知道社会的问题,同时也要在社会中去寻找知识。“致用”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学习知识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那种情况下,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魏源、龚自珍及稍后的康有为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借经书的“微言大义”来发挥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对警醒国人、号召救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想要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合一,就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与否,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如此才能将所学知识经世致用。晚清名臣曾国藩也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他强调要将书上的学问运用到当官和做人中去。
曾国藩带兵十分注重筹饷工作,是因为兵书上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湘军的饷银是当时最高的。如此一来,士兵自然愿意加入曾国藩的队伍。兵书上也说治军要“上下同心”,曾国藩就注重对士兵信念的培养,他把湘军打造成了一支上下齐心的军队。曾国藩的手下大多是流落民间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得到了曾国藩不遗余力的提拔和重用,因此形成了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湘军政治集团。曾国藩成为湘军政治集团的事业领袖和思想领袖。
曾国藩强调的经世致用正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然而,王阳明的弟子徐爱却未能领会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意思,与王阳明的另两位弟子黄绾、顾应祥反复辩论,始终未能得出明确的答案,于是向王阳明请教。
徐爱说:“比如现在的人都知道要孝顺父亲、尊敬兄长,然而却有不能做到的,这就表明‘知道应该怎样’和‘真正做到’分明是两件事。”
王阳明说:“你说的这种情况是已经被人的私欲所蒙蔽,不是知行的本体了。圣贤教育世人知与行,正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不是只教人们如何知、如何行就算了。例如《大学》中提到的一个真正反映知行本体的事例,即‘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见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属于行;人在看见美色时自己本身就已经有喜欢之心,而不是见了之后又有个想法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闻到恶臭时自己就已经厌恶了,并不是闻到之后又另有个想法去厌恶……”
现如今,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中,不少人无奈地感慨所学知识对其就业毫无帮助,完全不知学来有何用。如果学问不能用来指导自己,我们就很难取得任何进步,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知,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知学习,不知联系实际。要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倘若埋头苦读若干年却不知道学来有何用,便容易失去继续求学的动力,无法树立人生的目标,难以明确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