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者胸次:不被琐事所扰(1 / 1)

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尚谦出曰:“信得此过,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无所畏惧,敢作敢为,获得轻松洒脱,这正是王阳明所推崇的狂者胸次。王阳明的狂者胸次不仅体现在“以成圣为第一等事”的远大抱负上,也体现在他在政治上对权贵的蔑视,他在学术上对权威(正统理学)的挑战。圣狂交融,使之有别于正统理学所津津乐道的所谓醇儒。圣人之境内含着庙堂的取向,而狂者气象则可以引向山林中的洒脱。在王阳明思想的深层,确乎交织着庙堂与山林二重情结,他有很强的入世意识,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经世实践中度过的;但同时又一再流露出对青山幽林的眷恋,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是乾坤避人者。”也正是这份轻松洒脱的狂者胸次,才使得王阳明的心不被自己起伏的政治生涯所扰,专心修养自己的心性,全心全意致良知,故而才能既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确保人民生活安宁;又成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帮助人们获得心灵的安宁、喜悦。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活得轻松、自在、洒脱,是因为他心里不树立任何概念。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他就事论事,不先入为主,不赋予这件事他个人的主观想法。事情来了就安住在事情上,和事情融为一体,去面对它,处理它;处理完了,就安住在空明的觉知上,最终超越它。也就是所谓的“有事就借事练心,无事就借境练心”,这个“境”指的是心灵的境界,比如境界来了自己是否有所动,比如恐惧、欢喜等,看自己的念头是如何起,从哪里起,如何动,又到哪里去。凡夫是“除境不修心”,圣人是“修心不除境”。

从细微处来说,想要获得轻松洒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问琐事,不被琐事所扰。

牛弘,隋朝大臣,字里仁。他不但学术精湛,位高权重,而且性格温和,宽厚恭俭。牛弘有个弟弟牛弼,一次牛弼喝醉了酒,竟把一头牛用箭射死了。牛弘回家时,其妻就迎上去对他说:“小叔子把牛射死了!”牛弘听了,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说:“那就制成牛肉干好了。”待牛弘坐定后,其妻又重提此事说:“小叔子把牛射死了!”显得非常着急,认为是件大事,不料牛弘随口又说:“已经知道了。”他若无其事,继续读自己的书,其妻只好不再说什么。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评点此事说:“冷然一句话扫却了妇道人家将来多少唇舌。”想要摆脱琐事带来的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宽心胸,如牛弘一样,不问家中琐碎之事。

人生的烦恼多半是自己寻来的,而且大多数人习惯把琐碎的小事放大。其实,“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的威力,人生的得失,都没有必要太过计较,太较真了就容易受其影响。因此,人们才说魔鬼不在心外,而在自己的心中。就像王阳明说的:“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这样看来,敌人就在自己心里,烦恼痛苦也就是自己的心魔,能将其降伏者,也只有我们自己。你如果能降伏心中的魔鬼,自然能像王阳明那样活出轻松洒脱的“狂者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