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语言的停顿与重音(1 / 1)

停顿是指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上的间歇。也是人本身生理换气的需要,因为人不可能一口气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完,这中间必须有停顿,将话语划分成段,使话语形式严谨、表意明了、有条不紊。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同样一句话当我们选择在不同的地方停顿时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使语言更为准确地传达出去,所以停顿成了人们常用的说话策略。

在一次国共代表的协商会上,周总理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对方理屈词穷,恼羞成怒地指责道:“简直是对牛弹琴!”睿智的周总理微微一笑,回答道:“对!牛弹琴!”周总理巧妙地在对方的语句中间略加停顿,将原话拆成两句,返还给对方,言简意赅却针锋相对,让对手无言以对。

可见恰当地使用停顿,可以有力地回击对方!而且这种利用停顿回击对方的方式很适合用在轮辩上,所以也被称为语句停顿术。那些雄辩家都很会利用语句的停顿所发挥的作用。

当然如果停顿不当也会闹笑话。因为同样的句子,停顿的次数不同、位置不同,词语关系就会有所差别,句子的意义也就会发生改变,那么所表达出的感情也会有差别。

某经理在一次给员工调薪的报告中闹出的笑话就是很好的例子,报告的原话是:“在这次提议调薪中,已经升了职的和尚未升职的员工都应同时调整薪资”,而他在读原话时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做了停顿将原话变成了“在这次调薪中升了职的和尚、未升职的员工都应调整薪资”。台下的员工听完后哗然。虽然在这种会议上出现这种错误不会对公司造成损失,但是他本人的形象还是会受损。如果是在外交场合或者某庄重场合,这种错误后果要严重得多,所以在运用停顿时一定要先斟酌好。

说话者为了强调某个语义或者是某种情感时,会在说话时做较大的停顿突出语意、增大信息刺激强度,从而引起听者的注意,进而产生共鸣,当然并非所有的语句都适合在中间停顿,否则会让逻辑混乱,没有终点,效果适得其反。即使是那些需要停顿的语句也一定要掌握好停顿的时间,间隔的太长或者太短都会让停顿的效果大打折扣。换句话说,停顿时一定要掌握好中间停顿的时间而且要顺乎自然。

除了停顿之外,重音也是提起人们注意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的重音就是,说话者将要表达的意思中的重点词、词组、句子重读。重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按照句法结构特点说出的重音),一种是强调重音(为了突出某个语意,或表达某种强烈情感,将句中某些词语音量加大后所说出的重音)。

苏联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重音就像人的食指,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词。”重音和停顿一样,位置不同,所传达的意思和感情强度也会有差异,如“你听得懂吗”中,在“懂”字上加重音,句子就会由一般的询问变成反问,而且感情色彩也会跟着变化,具有了轻视的意味。

一位职员多次迟到,于是主管和主任用样一句话对他进行了批评:“你呀!怎么又迟到了?”主管在说这句话时将重音放在了“你”上,主任将重音当到了“又迟到”上,于是同样的话职员给了不同的回答,面对高管的批评,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并保证以后不会再迟到,可是对主任的话他却毫不在意,说:“有什么了不起!扣全勤奖金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重音不同,主管和主任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相同,主管强调的是“人”,虽然是批评但是也表达了对他的关注,会让职员觉得主管更在意的是他这个人,所以在无形中就削弱了他的抵抗情绪,而主任强调的是“事”,指责意味很明显,所以职员会反感,自然心理上就会抵抗。可见重音的位置不同,所强调的意义、表达的感情差异会很大,效果也会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