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在认真地倾听,就会不断地重复他人的话尾,或是打断别人的话,变成一只“八哥”!
会当接话尾的“八哥”的人,自信心不足,太怕别人看轻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而会在别人没讲完时说“你要讲什么我已经知道了”,然后提出自己看法的人,可能很聪明、够自信,但说话的EQ不够高,久而久之,别人可能不会对你有任何的肺腑之言,也不愿与你分享什么。这两种方式常使大家谈话的气氛出现“怪怪”的状况。
台湾著名综艺节目主持人和作家吴淡如也谈到自己在一次主持节目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位“八哥”嘉宾。这位嘉宾或许是参加谈话类节目较少的缘故,不论是主持人或者别的嘉宾说什么,他都会重复他们的话尾,再说一遍,仿佛在告诉所有人:这件事我也知道呢!
于是这样一来,主持人和其他嘉宾的谈话就被他搞得乱七八糟,根本连接不起来了。甚至制作人也在一边摇头:“这样很难剪辑啊!”吴淡如说自己恨不得告诉他:“冷静下来,不是每一句话你都要附和!”最后,还是制作人举起纸板要求那位嘉宾“让别人把话说完整”才算结束。
某电视台有一个论辩节目,取材很不错,是当下很受关注的一件事,其论题简单概括点说,就是群众要不要打死小偷的问题。
正反双方嘉宾也还行,都勇于表达观点,现场气氛甚是紧张激烈。让人极为反感的是,主持人根本驾驭不了现场,总是在嘉宾表达最有力观点的时候,打断嘉宾的话,甚至嘉宾再三提出“让我把话说完”,美女主持人还是置若罔闻。
更可气的是,主持人不顾现场的观点导向,生硬地插进她原来制作好的一段视频,搞得不伦不类,看得人糊里糊涂。估计她是按自己原先的准备主持的,现场发挥的能力为零。
观众看了后非常生气:“这电视台真能开玩笑,找个人云亦云的美女主持个娱乐类节目还行,这等思辩类的节目,怎么也得找个有点文化的人来主持,否则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所以说,主持人的口才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语言表达能力,一是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形式虽然重要,但它是由内容来决定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嘴再巧,也说不出好观点。
F.R.施赖勃在《人格裂变的姑娘》一书中,就有这方面的描述:海蒂在玩字弄句方面的本事不在她玩弄窗帘和灰尘的本事之下。要说些合辙押韵的话,她简直是出口成章。她还养成一种重复别人话尾的习惯。若有人说:“我得了这么一种头痛……”海蒂就要重复:“这么一种头痛。”
其实,这类人只是对自己没什么信心,才会不断重复别人的话语。“我告诉你”“我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口中的重复性话语,往往在我们不那么自信的时候冒出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最好先培养出自信来。
唐朝的李绅位尊名盛,时号“短李”。他在淮南时很少接见他人。一个小书生张祜偏要结识一下这个大人物,他就先写了名帖,署名“钓鳌客”。李绅一见这名帖顿生怒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书生竟然敢叫这个名字!”于是破例召见了他。为了给对方一顿羞辱,李绅故意问道:“秀才既懂得钓鳌,那么用什么东西做钓竿呢?”张祜脱口便道:“用长虹!”李绅再问:“用什么做钓钩?”张祜大声说道:“用新月!”李绅再问:“用什么做钓饵呢?”张祜大笑:“用‘短李’相公做钓饵,当然也就不难钓到大鳌啦!”听到这些话,李绅高兴地款待了这个口出狂言的书生,对饮聊天,不亦乐乎。
在上面的故事里,小书生张祜能折服李绅这个大人物,正是拥有一股子自信,以磅礴气势给了对方非常强烈刺激的语言,其才华才最终得到了对方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