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李氏家族——前辈权倾朝野,后人闯荡天涯(1 / 1)

1.李文安:进士及第,跻身京城

李鸿章家族,在晚清政局中占有无法比拟的重要性,这个家族与近代化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息息相关。由于李鸿章,这个家族经历了风云起伏、大起大落的变化,即使如此,在不同的年代,李氏家人依然有着自己不同的生存方式,不仅没有衰落,相反还欣欣向荣,遍布全球,这也与李鸿章家族的家风有关。

“李府半条街”是用来形容李家的恢弘气势的,李家在李鸿章的苦心经营下,富甲天下,当时有人讥讽“宰相合肥天下瘦”,就是用来指责李鸿章只顾自己而不顾及天下苍生的。

李家早年的日子也并不发达,因为他们祖上世代以耕田为业,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与科举、官场无缘。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是一个心气高傲的乡下读书人,他迫切希望走出黄土地,因此对科举很上心,不过却屡屡失意,后来,他在家中开起私塾教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李殿华家很穷,每到岁末,上李家来讨债的人就很多,如过江之鲫,李殿华没有办法偿还,只有四处借债。贫穷的现实折磨着这个乡下读书人,因此他更加确定了要让儿子读书做官的愿望。

李殿华最小的儿子李文安,也就是李鸿章的父亲,读书刻苦,诗文也做得不错。他大器晚成,最终实现了父亲李殿华的心愿,于1834年江南乡试时中举,四年后考中进士。古代读书人讲究“学而优则仕”,李文安从此也跻身于京城诸官之列。李文安在京城的刑部当了十八年官,做事认真负责,善良而又清廉,担任司法官刚正不阿。正是由于李文安,李家才在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在李文安的带领下,李氏家族开始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沿海。李文安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八代人中唯一的一个进士。

李文安考中进士,时间不早也不晚,他正好与数年后在晚清政坛上大红大紫的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在那个时候也被称为“同年”。这种关系是一种极其微妙而又相当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远远超过一般的同乡、同学关系,因为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今后同时做官,“同年”之间会相互关照,无形之中他们会形成一个整体,往来会更加地亲近。

李文安性格内向,不过眼力很好,他始终与曾国藩保持良好的关系,虽然曾国藩当时只不过是个普通的京官,后来才当上礼部、兵部、吏部侍郎。富有智慧的李文安,很早便安排自己的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学习其“经世之学”,以为将来两个儿子进入官场打好基础。事实也证明,李文安的眼光是相当独到的,李瀚章和李鸿章先后入曾国藩幕府,学到了许多实用的东西,最终两人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2.李鸿章:晚清重臣,诸多评价

李鸿章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出生,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在晚清政坛上叱咤风云,与恩师曾国藩一样,也是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伟大人物。

李鸿章天资聪颖,悟性过人,自小读书功夫了得。据说有一次李文安出联考李鸿章,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李鸿章随即对出“日照龙鳞万点金”,这让李文安大吃一惊,因为当时李鸿章只有六岁,却能对出如此工整而又充满气势的句子。李鸿章七岁启蒙,八九岁时就已经读完《四书》。李鸿章早年曾作《二十自述》和《入都》诗,气势恢弘,脍炙人口,万丈豪气从诗中流露出来,后来为世人所传诵。

1845年,李鸿章应父亲李文安的要求来到京城,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致用之学。曾国藩对李鸿章刮目相看,而且曾经说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话,料定李鸿章将来必成大器。184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从此进入翰林院。随着太平天国的崛起,1853年,李鸿章奉命回家乡办团练,继而在曾国藩幕府出谋划策。曾国藩“屡败屡战”的精神气概,对李鸿章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李鸿章而言,恩师曾国藩对他的情义如同父亲一般,在李鸿章创建淮军之初,曾国藩给予了李鸿章极大的帮助。曾国藩不仅从湘军各部调兵遣将,还直接把八营湘军拨归李鸿章统领,这也是李鸿章得以创建淮军的根底。李鸿章是淮军的直接领导人,淮军是李鸿章发家的本钱,也是李鸿章在官场纵横几十年而不倒的保障。1862年3月,李鸿章和首批淮军到达上海,不久他就被任命为署理江苏巡抚,1863年,兼署通商大臣,从此以后,李鸿章扶摇直上,在晚清政坛上纵横捭阖四十年。

1870年,由于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有功,当上了最有实权的封疆大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拜阁入相,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25年,同时晚清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都牢牢地掌控在他的手中。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力的上升,他所带领的淮军将领也被朝廷委以重任,组成一批志同道合的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使得早期的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1874年,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观点,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当时中国独特的环境,“和戎”与“变法”都归于失败。晚年的李鸿章总是代表清政府签订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这让他的内心悲恸不已。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苦心经营十几年的海防事务也宣告彻底失败,李鸿章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从此以后,“卖国贼”这三个字伴随他死去。李鸿章因为签订《马关条约》并且在日本被刺,致使他立下“终身不履日地”的誓言,而且在李鸿章的心目中,他一生的名誉也毁于一旦。

1901年,由于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李鸿章又代表清政府与联军代表签订了中国最大的赔款条约《辛丑条约》。从此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李鸿章自比为“破屋裱糊匠”,在晚清动**的局势下,他所能做的只是东补西补,根本就不能挽回大清灭亡的命运。在李鸿章死后近十年,他为之操劳一生的大清王朝也在革命之中灭亡。

仔细分析李鸿章的一生,才发现他的命运与大清王朝息息相关,他与大清一起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李鸿章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对他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变法的同志”,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时,说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毛泽东则叹息说李鸿章“水浅而舟大”……

无论怎么说,李鸿章是晚清第一大重臣,这是真正中肯的评价。历史总会给人们以启迪,我们评价李鸿章时,也要客观、公正地去分析,而不能以个人的喜好而故意夸大或者贬损他。

3.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李鸿章在官场扶摇直上之时,李家兄弟都多多少少地跟着沾了光。李鸿章兄妹八人,他排行第二。李瀚章是李鸿章大哥,官至两广总督,他是李鸿章和淮系集团的坚强后援。

李瀚章是曾国藩的弟子,是1849年的拔贡,于1851年被朝廷分配到湖南永定县做县官。太平天国兴起后,曾国藩受朝廷之命赶回老家打仗,在曾国藩手下,李瀚章担任起湘军的后勤总管。与李鸿章比,李瀚章的学问和官位低了一截,但是他很有经济头脑,很会当家、料理后勤,做事也扎实可靠。李瀚章非常清楚,军队的生命就是军粮军饷,因此为了给湘军筹集军饷,李瀚章想了很多办法。他在江西主持报销局,到广东兴办厘卡收税,这些事情他都办得很漂亮,深得曾国藩的夸奖,由此,曾国藩也视之为心腹,一再表扬他的忠诚,并且时常想着要对他进行专折保奏。

李瀚章做事认真负责,最终也官运亨通,后来官至广东按察使、湖南巡抚、四川总督、两广总督。

李瀚章有十个儿子,老大和老二的本事最突出,其他儿子有担任县官的,有当外交官的,还有当知州办造纸厂的。在他的后代中培养出了几个杰出的人才。清末民初,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就是由他的后人创办的。二儿子李经楚担任交通银行的第一任总理,外孙孙多森(李瀚章二女儿的二儿子)担任中国银行的第一任总理。

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读书不如两位哥哥,不过很会打仗,从军的资历也并不比李鸿章浅。在剿灭太平天国后,别人都升官发财,只有他被朝廷封了一个管粮食的小官。李鹤章一气之下返回老家,置房置地,然后做些盐业、茶叶、当铺的生意,最后大发其财。李鹤章在合肥城里建豪宅,安徽四乡八县都有他的典当行和仓房。然而李鹤章在自己发财后也没有忘记回报本乡人民,他为家乡办学、建庙,做了不少好事。

李鹤章有三个儿子,除老二有出息外,老大和老三都是典型的花花公子。老二李经羲,在晚清时官至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民国时还当了几天国务总理。

李鸿章的四弟李蕴章和五弟李凤章,虽然没有涉及晚清政坛,但是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亲兄弟,他们也捞到了不少“好处”。

李鸿章的四弟李蕴章患有眼疾,只在大哥李瀚章的衙门里短期做过事。他眼虽不明,但是心里却很有主张。他一生基本上在安庆全力以赴置办家业,是安庆城里有名的大财主。李蕴章双手能够一起打算盘,为人精明。他开始时开了一家盐号,后来又开了当铺、钱庄,还有房地产。他买下了英王府,还买了遍布全城的几十处房子,有很大的家业,至此李鸿章也不能与他相比。

李鸿章的五弟李凤章,对政治和军事并不感兴趣。早年的时候,他在曾国藩手下做过后勤,后来也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做生意上,是个“闷声发大财”的人物,据说他拥有了大半个芜湖,是李鸿章兄弟中最有钱的人。

4.李家盘根错节的豪门姻亲网

李鸿章一生,曲曲折折,大起大落,前半生戎马生涯,大办洋务,甲午战败,落下骂名;后半生致力于中国外交事业,尽心尽责,呕心沥血。他的事业是辉煌的,在感情上李鸿章也是一个多情的人。李鸿章一生有三个女人,其中有两任正室夫人。1845年,李鸿章按照家人的安排与周恩仪联姻,周恩仪是李鸿章在家乡读书时老师周菊初的侄孙女。1861年,原配周恩仪去世。不久,李鸿章娶了赵小莲,她的祖父是清嘉庆元年的状元赵文楷。自赵文楷起,赵氏祖孙四代进士。由此赵小莲的身价可见一斑。

李鸿章对继室赵小莲也格外看重,在封建社会,原配夫人的地位很高,死后按理应当与丈夫合葬,但是最终与李鸿章合葬的却是继室赵小莲。传说赵小莲有“旺夫运”,从1863年到1892年,她嫁到李家后,李鸿章在政坛上也大红大紫,李鸿章办洋务、办学堂、办海军,都是在这一时期。1892年,赵小莲去世,而李鸿章在官场上也越来越受到阻碍。

赵小莲是一个理家的好手,与婆婆的关系相处也不错,她陪着李鸿章一起生活了将近三十年,而李鸿章对她也很好。

赵小莲嫁给李鸿章的第二年,就为李鸿章生了个儿子李经述,不久,又为李鸿章生了两个女儿李经(又名菊耦)和李经溥,其中,李菊耦便是张爱玲的奶奶。李鸿章对两个女儿非常疼爱,视为掌上明珠,并一直把他们留在身边,迟迟不肯让她们嫁人。由于两个女儿都聪明过人,文墨功夫也比较深,可以帮助李鸿章处理公文,他更是颇感欣慰。李鸿章特别喜欢他的长女李菊耦,因为她不仅见识高、口风紧,而且很会办事。

赵小莲去世以后,就由李鸿章的私妾莫氏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莫氏比李鸿章小31岁,李鸿章在50多岁时娶她过门。关于莫氏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莫氏是李鸿章的丫鬟,另外一种则是说李鸿章的一位好朋友送给他的。莫氏和李鸿章一起生了一个儿子,叫做李经继,但是这个小孩子却在15岁的时候死去了。那一年,正是李鸿章70大寿,因为全家人都忙于为李鸿章祝寿,却没有人关注这个已经生病的李经继,最终,李经继不治而亡。

莫氏在赵小莲去世之后,一直照顾李鸿章的生活。李鸿章去世以后,清政府授予莫氏一品夫人称号,并给予她很高的待遇。

李氏家族以办洋务而著名,骨子里却相当念旧。李家起家、打仗依靠淮军,儿女婚嫁时也始终把淮军放在第一位。对于那些名门望族,李家特别看重,他们希望借豪门联姻来巩固家族地位。四川总督刘秉璋曾师从李文安、李鸿章父子,后来在李鸿章的安排下,统率淮军的主力部队。李、刘两家,从儿女到姑侄,先后通了七门姻亲。

除此之外,李家还与那些皇亲国戚联姻,用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如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他的十个女儿都嫁得风风光光,有嫁给光绪帝师孙家鼐侄子孙传樾的,有嫁于曾国藩的最小的外孙聂其的……还有盛宣怀的长子、光绪帝皇妃的堂侄女、段祺瑞的外孙女等等都与李家做了亲戚,李家可谓是风光无限。

婚姻问题上,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的名声最为响亮。她嫁给了同治年间进士张佩纶,这段传奇的婚姻,曾引起世人的关注。张佩纶结过两次婚,当时已经年近四旬,在福建马尾海战中由于指挥失误,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从而背上了罪臣的骂名。但是李鸿章却很欣赏他的才学,毅然决定将大女儿嫁给这位中年男子。李鸿章不以成败论英雄,可是夫人赵小莲却死活不肯答应,不过由于李菊耦也十分欣赏张佩纶的才华,赵氏只得作罢。李菊耦和张佩纶的孙女就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张爱玲。

从表面上看,李氏家族的联姻网牢不可破,而事实上,随着李鸿章去世,加上时局的动**,李氏家族也开始四分五裂。作为李鸿章的家人,他们大多背负“卖国贼后代”的骂名,只能依靠自己自力更生。李鸿章的后人,有的利用分得的家产,刻苦好学,重新开拓了一片天地;而有些不肖子孙,却由于吸食鸦片、打牌赌博等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5.败落后的奋斗和崛起

李鸿章家族通过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成就了庞大的家族网,至今,李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兴旺的超级大家族。

李鸿章的后人,在国内基本上找不到了,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去了美国、澳大利亚或者中国香港,而留在国内的基本上是李鸿章兄弟的后裔。李鸿章及其兄弟的后代,除了前三代能够依靠祖上的荣光继承遗产或者当官从政外,第四代、第五代子孙从政者寥寥无几。由于出身问题,他们得依靠学习和自己的打拼来改变命运,从而培养出了许多专业性的人才。

目前李氏家族中最有实力的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家的后人——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三兄弟。他们属于“家”字辈,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如今居住海外,深居简出,身家过亿,而且颇为神秘,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李家昶和李家景兄弟,在年纪很小的时候,身揣几十美金离开父母来到香港,一切从头学起,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他们的足迹从国内到国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并且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一起经营,闯**非洲,其所做的企业有环球搪瓷厂、捷丰纺织印染厂等。李家曙于1927年出生,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在他刚刚创业时做过许多杂活,从银行业到纺织业、矿业,以至于他还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里开过钨铁矿。凭着自己多年的打拼,李家曙也终于干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李鸿章家族按照“文章经国,家道永昌”来排列,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开始,就一直遵循这个族谱。如今在安徽合肥还能找到不少“道”字辈、“永”字辈的李家后人,目前“道”字辈已经成为李氏家族的主力军,在李家属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生一代。

李鸿章家族的“道”字辈,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这里面有著名的高级工程师、桥梁专家、铁路专家、著名医生等。他们曾经在历史中受尽屈辱,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还有些人甚至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不过这一辈人却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忍住屈辱,最终在苦难的磨砺下站了起来。

如李鸿章的后人李道增,他成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的门下高足,从而李鸿章与梁启超的渊源又在后代那里延续,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李道增于1930年出生于上海,他是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的第五代子孙。他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的李道增是李氏家族后代中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李道增的父亲很早便从安徽来到上海,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而李道增的母亲则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李道增在这种“半新不旧、不中不洋”的家庭熏陶下,接受着中西两种文化教育。李道增的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自小就告诉孩子要懂得礼貌,遵纪守法,并且相当重视中文教育,要求李道增练习写大字、练小楷。而李道增接受英文教育也很早,他从六七岁就开始学习英文,后来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功底。正是由于李道增的这一特长,后来在我国早期与西方在建筑领域进行交流时,他成了独特的人才。其实这也与李鸿章当年开展洋务运动有关,因为较早地接触到了西方的科技文化、教育等思想。正是家族的这一传承,西方的科技和理念也被植入李氏家族之中,从而深深地影响着李家子孙。

总的来说,一个家族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因素。李鸿章家族,从有记载的家谱算起,到李鸿章,已经有整整八代人在为后人而努力了。李家,家风严谨,其后人也能谨遵教诲,认真努力地生活。无论怎么说,我们佩服李氏家族,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地去思索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