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胡雪岩在处理家事和外债上很是妥当,但是这些毕竟不是胡雪岩想看到的,胡雪岩心里还是抱有很大的遗憾的。一般人在将死的时刻心中都有很大的遗憾,而胡雪岩也是如此。
胡雪岩明白,如果当初自己能够早一点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也许还有转变的机会,然而胡雪岩在处理后边事情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太晚了。如果当时在慈禧太后即将发现他贪吃借款回扣的时候,胡雪岩马上去京城找李莲英,让李莲英在太后身边替他说说情,那么胡庆余堂的保留就很乐观了,区区一个胡庆余堂,太后是不会计较的。再或者,可以托人捎话给太后,就说当时借款的回扣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清,如今可以如数奉还或者捐献国库之类的话语,那么慈禧太后也就不会纠缠下去。但是胡雪岩这一切处理起来的时候都已经太晚了,晚到甚至连去京城的机会都没有了,更别提通过收买李莲英和其他大臣了,所以也就不能扳回局面了。
这算是胡雪岩的一个遗憾,但不能说是后悔,如果胡雪岩后悔,那在接下来的处理残局一事上也就不会那么冷静和果断了,这也充分说明胡雪岩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胡雪岩还有一个遗憾,也是他活到最后才悟出来的最大的一个遗憾。那就是他没有做到范蠡的境界。胡雪岩是一代商圣,在历史上还有一位称得上商圣的人,便是春秋时期的范蠡,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陶朱公。
范蠡跟胡雪岩的不同之处便是,范蠡早前在仕途中为官,并辅佐越王勾践完成了复国大业,然而当范蠡的官做到最大的时候,也就是越国最兴盛的时候,他急流勇退,隐姓埋名做起了生意。范蠡隐退之后,越王果然就诛杀了一大批当初立过汗马功劳且扬名的大臣,而范蠡的成功隐退也为自己保留了一条性命。一个人,要想往上爬很容易,但是若想从高处往下走却是难之又难。范蠡做到了,而胡雪岩却没有做到。胡雪岩的父亲当初看出自己的儿子以后一定能出人头地的时候,也曾告诫儿子,做生意可以,但不要步入仕途。但是胡雪岩却偏偏做起了官,而且随着自己财力的强大,做的官也越来越大,他走上了与范蠡截然相反的道路。还有一点不同是,范蠡在辞官隐退之后,每次做生意赚的钱都会发散给他人,从来不为自己留下庞大家业,三次成为巨富,三次分散财产。这样一来,既落得轻松自在,又看得开,所以,范蠡的境界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却怎么也到达不了的。自古以来,能够真正做到名利都放得下的只有范蠡一人。
胡雪岩也是知道范蠡的,他知道范蠡经商很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明白范蠡真正成功的原因。范蠡的成功不是靠怎样来赚钱,而是,每次赚到钱之后都会遣散财产。因为范蠡明白,一个人如果太有本事了,别人就会看你不顺眼,一系列的事情也会随之而来,只有在该隐退的时候就隐退,自己主动下去了,别人自然就不会打击了,胡雪岩正是栽在了这上面。胡雪岩得到的越多,就越想得到,所以,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和打击。如果胡雪岩能够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也许就不会招来这些横祸。胡雪岩没能过得了钱财这一关,以后的生活也就不能平静了。
胡雪岩如果学习范蠡,在帮助左宗棠收复了新疆之后,就急流勇退,那么日后李鸿章也不会因为想要扳倒左宗棠而先整垮胡雪岩。而胡雪岩那些私吞借款回扣的事也就不会有人提出来,他败就败在太过自信和对官场的轻视。当年结交王有龄的时候,由于胡雪岩太过骄傲,王有龄就曾经对胡雪岩说过“福祸相依”,可是胡雪岩并没有把王有龄的话放在心上,他还怪王有龄不够沉稳。其实,胡雪岩是低估了王有龄的这种看法,王有龄在生意上虽然不如胡雪岩,但是在官场的做派上是要比胡雪岩精湛得多,也比胡雪岩看得透彻。胡雪岩的另一个贵人左宗棠当初也正是因为看到胡雪岩的狂妄而多次加以告诫,并让胡雪岩多读些书,可是胡雪岩却认为自己读的书已经够用。胡雪岩一直以来都认为做官如做生意,自己照样能够驾驭。但是胡雪岩却大错特错,官场远远比商场斗争激烈。范蠡当初辅佐越王打败吴国,恢复了越国,并且还在越国当上了一等大官,可是把官场看得透彻的范蠡却选择了隐退,正是这种隐退才保全了范蠡,使范蠡得以走上一代商圣的道路。
胡雪岩遗憾没有达到范蠡的境界,自然就会落得凄惨的下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成功之后适时隐退,那么最终就会受到别人的注意、打击,也会以失败而告终。
一代红顶商圣——胡雪岩,在1885年的冬天,就这样怀抱着最后的遗憾郁郁而终。虽然胡雪岩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那些商场上的经商之道和精神却不曾离我们而去,它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商业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