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后世评价:为官之道——在于找准靠山、左右逢源 1.灵活变通,讨得皇上开心(1 / 1)

我们都知道,和在乾隆王朝时期,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在从政生涯中升官晋爵达到了五十多次,而这些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乾隆对他的重视。那么,和从政的二十余年之中,他是依靠什么方法让乾隆对他一直宠爱并且能够屡次包容他的过错的呢?难道是因为和具备别的大臣所没有的独特的才能吗?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和之所以能够得到乾隆的宠信,与他始终如一地侍奉乾隆,能够讨得乾隆的欢心有关。

面对乾隆皇帝,和不仅能够将乾隆的喜好、厌恶掌握得清清楚楚,就连乾隆的心理他也掌握得恰如其分。乾隆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仅仅只靠溜须拍马而没有真本事,想长期地待在乾隆身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侍奉乾隆,和一生都坚持了一条原则,那就是灵活变通,和主要是通过如下方式来讨得乾隆的欢心与宠信的。

(1)对乾隆皇帝,和只说委婉动听的话

自古以来就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但是却没有几个人真正地喜欢那些逆耳之言,对于心高气傲的乾隆皇帝来说更是如此。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对自己是自信万分,每天在他耳畔环绕的都是那些歌功颂德的话语。如果有谁冒犯龙颜,胆敢说几句乾隆不爱听的实话,那么此人必定要遭受乾隆无情的处罚。和明白“祸从口出”这个道理,他也知道乾隆更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说那些逆耳的话语,因此和在与乾隆对话时,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尽量将话说得委婉动听。

(2)迎合皇上的喜好,与乾隆作诗

乾隆一生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原则,自认为德行满天下,自己统治期间,天下太平。乾隆还认为自己在文化上与其他的君主比较也是非常出色的。为了了解乾隆写诗的风格和兴趣爱好,和很早就开始研究乾隆的诗,并且苦下工夫读诗、写诗,这样一来,和在诗歌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和终于能够作出一些比较有韵味的诗歌之后,他经常会不失时机地在乾隆面前展现自己作诗的天赋。和的诗是模仿乾隆所作,自然能够引起乾隆的注意,因此每当读完和的诗后,乾隆都会心情愉悦,以至于有些时候他还直接命和代替自己即景赋诗。

(3)对于乾隆的宗教信仰,和也认真把握

老年的乾隆开始信仰佛教中的喇嘛教,为了讨得乾隆的欢心,和也开始信奉起喇嘛教。同样的宗教信仰让和和乾隆又多了共同的话题,和为此还专门研究喇嘛教的经典,并且在这方面还取得了比较深的造诣。

(4)照顾好乾隆帝的生活起居,做到无微不至

身处皇宫大院的皇帝其实也是血肉之躯,有着普通人所有的喜怒哀乐。虽然乾隆的生活起居可以让宫女或者太监代劳,但是由于这些人的文化底蕴都不是很深厚,所以无法与乾隆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因此乾隆时时地感觉到一股莫名的空虚与寂寞。为了满足乾隆的精神需求,和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乾隆生活起居的责任,和做起此事来可谓是无微不至,甚至乾隆咳嗽吐痰时,和都会立即端来痰盂为他接痰。

(5)职责之内的事情,和做到无人能够超越

和对乾隆的心理以及能力是掌握得十分清楚的,他也明白乾隆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之人,因此在自己职责内的事情,和往往会处理得很好,以至于无人能够超越。如李侍尧贪污一案,由于此人为了弥补地方的财政亏空又要向朝廷上贡,因此乾隆在处理这件案件时,心里是十分矛盾的,他既要处理李侍尧的贪污行为,以达到警示其他官员的目的,又要小心谨慎,网开一面,以免堵了自己的财路。和很善于揣测乾隆的心思,因此当乾隆让和前去云南调查李侍尧贪污一案时,他立刻心领神会,明白乾隆皇帝有心放过李侍尧,但是在场面上和还是要好好地把握,以免被人抓住把柄。因此当和将李侍尧的案件弄清楚之后,并没有按照大清律将其斩立决,而是提出了斩监候的处罚建议。虽然很多大臣对此事不满,但是和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这样一来,乾隆对和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更是刮目相看了。

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和绝对不是一个只懂得溜须拍马之人,他的身上实在是有许多值得别人思考和学习的地方,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来判断和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