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取象于钱,伸手不打送礼人(1 / 1)

和号称天下第一巨贪,对于他来说,敛财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在和手中,敛财之术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非同凡响。对于和这样的贪财者来说,权和钱是并存的,有权就有钱,有钱才能买到权。权钱交易的现象在乾隆中后期愈演愈烈,而和则深谙做官之道,他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因此做官开始时一定要清如水,明如镜,然后开始半清——即让别人知道自己并非不可接触,慢慢的地只要掌握大权,就可以开始大肆地贪污了。

于是,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和的家门口就排起送礼的队伍。和是来者不拒,吩咐管家刘全和呼什图做好记录,到时候好按照送钱的多少来授予官职。这些给和送礼的人不一定能够得到好处,但是不送礼的人肯定会被和记在心里,今后难免在官场上受到和的挤压和打击。

这些给和送礼的人都是被动的,次数也有限,和并不满足,因此他想方设法地敛财。在乾隆统治后期,由于政治腐败,贪污受贿之风四起,因此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为了镇压这些起义,乾隆又花掉不少军费,虽然国库早年充实,但是随着乾隆不加节制地花销,国库也经不起数年的折腾,逐渐空虚。再加上乾隆的几次南巡,更是加重了国家的财政危机。在这个时候,乾隆想要粉饰太平,就只有依赖和为他招财进宝了。和打仗不在行,敛财却有一套。

和是一个贪婪无度的人,对于他而言,不可能组织民众发展生产或者安定社会秩序,与民休息,从而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得以增加税收。在和眼里,这样做耗费的时间太长了,也解不了燃眉之急,况且这些人要地方管辖才行,自己也管不了。因此,和将眼光盯紧了下属,想让这些下属直接给自己进贡,和明白这些地方官员有无数种方法从老百姓的手中榨取油水。

地方官员善于巧立名目,从农民身上聚敛钱财,而和更胜一筹,他直接从这些地方官员的腰包中收取钱财。地方官员上至封疆大吏,下至知府知县,还有那些捐小官的商人每年都会向皇上进贡自己所能搜刮到的财物,从而获得乾隆的嘉许。他们知道和是乾隆的宠臣,因此每次给乾隆进贡时也少不了和的一份。这样的搜刮不可能每天都有,但是皇上、皇后、太后过生日时,这些贡品是绝不可少的,而和则会告诉这些官员送些什么礼品给乾隆才会讨得他的欢心。除此之外,和还打起了外邦的主意。当时安南、朝鲜等国家的使者每年也不得不为乾隆奉上一份大礼,供乾隆和和挥霍。尽管乾隆表面上装出一副清正廉明的样子来,但是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该送的还是送,该收的还是收,钱权交易,其乐融融。

不过,百姓的生活可就更加艰难了,各级官员不会自掏腰包给皇上进贡,他们只会巧取豪夺,增加百姓的负担,各地的税收也是日益加重,税种更是五花八门。和担任崇文门税务长官时,他所定下的高税率几乎到了雁过拔毛的地步,因此普通老百姓宁愿绕道也绝不从这个门走。为了征税,无论是进京的官员还是赶考的举子皆不放过,甚至连穿的衣服都要收税,可以说是荒唐至极。

和未进入内务府之前,内务府一直亏空,而和进入后,内务府很快扭亏为盈,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乾隆对和的能力也是大加赞赏。

虽然来和家里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和还是两面三刀,处处占尽便宜。如奉天义州的许五德与霍三德打官司,两人都同时送钱给和,希望和出面处理,但是和并没有因为两家敌对而拒绝收受任何一方的礼物,结果两家的事情都没有办成,还是得依靠自己去解决。

况且,和是一个文人,给他送礼还得讲究技巧。由于寻常的金银珠宝见得多了,他也逐渐不感兴趣,如果送给他名画古玩,会比送钱财更让他高兴。汪如龙就深谙此道,专门挑选一些精致的礼品送给和,如玉如意、黑玉蝴蝶等。最终,作为回报,和让汪如龙顶替征瑞,担任两淮盐政使。

于是,在和明目张胆的贪污下,卖官鬻爵之风悄然进行,大清的吏治也一天一天地毁在和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