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罗织死党,形成“和家班底”(1 / 1)

和很懂得为官之道,历史上的派系之争给了他很大启发,他深知,要想与政敌对抗,仅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当他当上军机大臣后,就逐步地拉帮结派,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和家班底”。

封建社会,派系之争在所难免,要想长久地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得到朝中势力阶层的帮助,要想在政坛中如鱼得水,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关系网。

和的关系网中,最让他信任的就是他的弟弟和琳。和父母去世得早,两人从小相依为命,因此和对弟弟最为信赖。并且,和琳极有才华,他与和一样出身于咸安宫官学,当时著名的诗人袁枚就曾夸奖过两兄弟,说他们两人一人“擎天”、一人“捧日”,都是可塑之才。刚开始和在朝廷打磨之时,由于年纪小,政治经验不足,又没有人可以信赖,唯有依靠自己的弟弟和琳一起来完成自己的计划。朝中之人皆不把他放在眼里,经常有人弹劾和借以试探他的底细,独自在朝中打拼的和感到孤立无援,因此他想到了自己的亲弟弟和琳。和巧妙安排,先让和琳当上杭州织造,凭借乾隆下江南游玩的时机,安排弟弟在那里接待。这样几次下去以后,乾隆就对和琳有了一些印象,于是和琳抓住机会,在乾隆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琳向乾隆弹劾湖北按察使李天培用官船私运货物给福康安一事,在和地安排下,乾隆认为和琳乃一世才俊,并且予以重用。

因为有和在朝中照应,再加上和经常在乾隆皇帝面前说和琳的好话,因此和琳在军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不久,苗民起义给了和琳一个表现自己的大好机会。在镇压苗民起义的战斗中,和琳身先士卒,不但多次击败义军,而且生擒了义军的首领吴半生、万三保等人。由于军功显赫,再加上和有意地与福康安修好关系,因此和琳在军中升职也相当迅速,被封为一等宣勇伯,加封太子太保。

嘉庆元年(1796年)四月,福康安积劳成疾,卒于军中。和琳的机会终于来了,加上和为弟弟四处奔走,不久,和琳便接替福康安督办军务。从此以后,和氏兄弟一文一武,在朝中好不风光。不过,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在围攻平陇的战役中,由于身受瘴气,和琳染病而亡。乾隆晋封和琳为一等宣勇公,其子丰绅宜锦袭爵,除此之外,乾隆还允许和琳家建专祠祭奠。

和琳死后,和悲痛不已,除了自小相依为命的记忆外,和琳更是自己的左右手,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为此,和专门写了十五首悼亡诗来纪念弟弟和琳。

此外,和最为重视的第二大亲信竟然是他的政敌福康安的亲弟弟福长安。福长安虽然是福康安的亲弟弟,但是他与哥哥明显不同。哥哥福康安性格耿直,而福长安却善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两人都在乾隆身边溜须拍马,讨得乾隆的欢心,再加上福长安兄弟几个都在朝中为官,满朝文武对福长安不由得都退让几分。到了后期,嘉庆很想将福长安从和身边争取过来,但是福长安不为所动,他与嘉庆谈话时滴水不漏,没有提供和的任何罪行,这让嘉庆皇帝很恼火,由此对福长安痛恨万分。嘉庆亲政后,查办和,连福长安也一起治罪。

和琳以及福长安是和的左右手,有他们相助,和在官场更是如虎添翼,他能够肆无忌惮地打击异己、稳坐高位,这些都与其打造的“和家班底”是分不开的。

和深谙人性,尤其是那些读书人的品性,他了解得很清楚。由于和算得上文武全才,因此他知道读书人受礼教之害很深,思想守旧、固化。读书人最大的理想便是金榜题名,其实说到底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也就是做皇帝的奴才。和并不讨厌这样一群甘当奴才的读书人,他所厌恶的乃是那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所以,当和主持科举考试之时,他录取的都是那些对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读书人。而对于那些不肯与自己合作的人,即使已经榜上有名,也会被和想尽办法革除,并找到各种借口阻挠这些人入仕,因此才有“天下士人,几出和门”的说法。“和家班底”形成后,再加上和对科举与官吏选拔的控制,和开始排除异己了。那些曾经给他难堪的人,他现在要一一报复,对于那些曾经与自己对抗的人他也准备予以打击,无论是阿桂还是永贵,无论是刘墉还是福康安,和都不放在眼里,其他的小官吏就更不必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