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和阿桂奉旨在甘肃督军。时间长了,官兵的军饷没能及时补充,粮草也将耗尽,一时间找不到什么好的对策。这时候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怕乾隆帝怪罪下来,于是自献殷勤把多年来贪污的四万两纹银充当了军饷,解决了粮草不足的大问题。
王廷赞本以为会得到乾隆帝的赏封,没想到画蛇添足,引起了乾隆帝的怀疑:王廷赞如此大方之举实在少见,甘肃又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银两?况且他还上报朝廷说甘肃大旱请求拨款救灾,而和和阿桂却上奏说甘肃连降大雨。乾隆认定王廷赞有贪污的嫌疑,于是命和暗中调查这件事情。
和身为一个大贪官对查办贪官一事还是很有心得的,他知道有些事情明着查肯定没有什么结果。于是让手下刘全等人乔装成外地商人的模样,打听甘肃最近是不是连续干旱,调查的结果是:甘肃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没有什么干旱。同时还打听到当地的规定,把所上交的粮食全部换成银两,每年不收粮食,每人只需缴纳纹银五十五两即可。这些银两名义上是用来赈灾,但是既然风调雨顺没有灾情,那么具体用在了哪里,自然查不清楚。
和知道后感觉非常不可思议,这么大的一件事情,甘肃的官员竟然能如此保密。于是当即写奏折禀报皇上,建议先从各地监粮的账目上查起。其实在此之前,乾隆曾派过刑部尚书袁守侗调查过存粮的相关问题。不过袁守侗基本上就是去走一个过场,只顾吃喝玩乐。甘肃当地官员把粮仓外面堆满几层粮食,里面实际上都是空的。袁守侗开仓查粮的时候发现门口堆得满满的,也就回京潦草复命,称粮仓全部存满,余下的粮食多得没有地方存放,还需要加盖仓房以备储粮。袁守侗这一做法实在是荒谬至极。
和知道清查粮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布政使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由于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去参见乾隆帝,和紧急召见了兰州知府蒋全迪,要求他配合清查粮仓的储备情况。蒋全迪看出了和的意图,企图拖延时间。没想到和有备而来,和以皇帝让其尽快赶回京城为理由,要求第二天就去粮仓。这种说法蒙蔽了蒋全迪,他先答应下来,之后立刻派人回去准备粮食,打算用以前的方法蒙混过关。
当天晚上,和秘密来到阿桂大营中借了一百名精兵,次日和带着这些精兵来到粮仓。蒋全迪一看这阵势立刻心里没了底,在和的要求下不得不打开仓门接受检查。粮仓的门口堆满了粮食,看上去粮仓是满的。和下令把门口的粮食搬开检查,不久得到报告——粮仓里面是空的,只有外面这一层是粮食。被揭穿的蒋全迪当即下跪磕头求饶,和把他带回军中连夜审问,蒋全迪就一五一十地全招了出来。和拿着充足的证据,将蒋全迪押到热河,并去禀报皇上。
乾隆帝听后大为愤怒,一时竟然无法相信。竟然集体联合起来贪污,简直就丢尽了大清朝的脸,于是吩咐和继续调查此事,务必要水落石出。
掌握了相关证据的和,在案情后段的进展就相对顺利了,王廷赞很快招认了贪污一事。阿桂也把审查的结果写了一本奏折报给了皇上。盛怒下的乾隆帝大开杀戒,共处死省、道、府、州、县等各级官员六十余人,抄家一百多人。
至此,甘肃省贪污调查一案结束,和记为头等功,被追任兵部尚书,同年追加兼职管理户部三库。在这次事件中,和赢得了乾隆帝的极大信任,也从被斩首的官员中吸取了教训:要想做贪官,就要做一个没有弱点的贪官。
和这次前往甘肃为朝廷立了大功,乾隆皇帝也借此对他大加封赏。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被乾隆任命为兼任兵部尚书;同年十二月,乾隆任命和兼职管理户部三库,由于和查办甘肃贪官十分得力,因此以后的仕途之路更是顺风顺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