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党校科研文化(1 / 1)

阵地繁星 肖冀平 15859 字 4天前

第五章

党校科研文化

一、党校科研文化概述

(一)党校科研文化的内涵

党校的科研文化是党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成要素既受党校文化的直接影响,又与党校文化相一致。党校科研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四个方面的内容。党校科研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指党校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受党校一定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科研理念,主要包括党中央对党校科研工作的要求与定位、在党校历届主要领导者影响下形成的科研核心价值观、科研精神风貌以及科研伦理规范等方面。科研文化的精神层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科研文化系统中,它发挥着统领作用。党校科研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指党校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主要包括科研人员、科研任务、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科研环境、科研设施等。科研文化的物质层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表层文化,在整个科研文化系统中,它发挥着依托作用。党校科研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党校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在精神层面诸因素的统领下,为完成科研工作,为把投入科研的人、财、物等物质因素有机组合起来,而形成的科研运行机制和制订的科研工作规则,主要包括科研的领导体制、科研的组织结构和科研的管理制度等。在整个科研文化系统中,它发挥着规范作用。只有科研热情而没有切实可行的科研制度,是难以形成党校科研文化的。党校科研文化的行为层面是指党校具体的科研活动,比如党校科研是教师“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行为还是群体合作行为,这是衡量党校科研文化发展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党校科研文化的建构意义

党校科研文化的建构对党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

1.推动党校科研工作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党校科研工作,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这就是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的由来。我们可以从“四个服务”中体会到,党校科研工作不仅是党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充分发挥党校应有作用的立校之本、强校之本。在党校的历史上,党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始终把科研工作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校科研工作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为党在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之后,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对党校的新要求,党校科研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快车道,科学研究在党校的教学和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研究党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涉及到诸多因素,创建健康向上的党校科研文化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党校科研工作如果光靠行政指令推行,只会是负面效应多于正面效应。因为对于教师来说,科研是软任务,而教学是硬任务。软任务可以应付,而硬任务不可轻视。如果科研工作一味靠刚性制度规定,教师就会对其采取应付甚至抵制的态度。只有当教师意识到研究是自己的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投入。党校科研文化是一种研究的氛围,具有隐性的渗透力量,能强有力地推动教师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地参与学校科研活动。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型教师是当前党校教育发展对党校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学习、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思维方式,产生对党校教育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实现自身的成长。

3.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形象

科研兴校是党校教育发展战略之下的一种具体的管理理念,它预示着党校的未来发展走向。一所党校的科研形象往往是学校办学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创建党校办学特色的有力保障,是党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出路。当党校的科研成果在内部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时,参训学员会把信息带到各条战线;当党校的科研成果在外部被党政领导机关采用,或被社会企事业单位普遍了解,以及被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时,党校良好的形象也就随之被辐射到校内外,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党校科研文化的特殊性

与其他学校的科研文化相比,党校科研文化有其特殊性。

1.必须坚持政治品格

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和理论队伍的工作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因此,党校的科研文化要有自己的政治品格。那就是“讲政治、重调研、强服务、有特色、争一流”。讲政治,就是坚持党校姓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重调研,就是弘扬党校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以社会调研作为党校科研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强服务,就是坚持党校科研“四个服务”的目标,带动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有特色,就是使党校科研更具有党校特色、地方特色,更加突出研究方向的特色、研究模式的特色、研究纪律的特色;争一流,就是瞄准既定目标,自我加压,争创一流成果,争出一流人才,不仅在党校系统,而且力争向国内外一流水准迈进。

2.体现追求精神

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和信奉。因此,党校科研文化应该体现“忠诚不渝、敢为人先、诚信自律、拼搏奉献”的精神。对党的忠诚、对党校教育事业的忠诚不渝,既是党校教研人员应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贯穿党校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敢为人先,体现的是一种研究的高起点、高定位,体现的是以创新为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破除常规、站在时代潮头的科研魄力。诚信自律,是科研的基础,只有高举学术道德旗帜,严格严谨、一丝不苟、诚信守约,才能以科学的认知、审慎的思考来增强学术修养,不断积累成就。拼搏奉献,是科研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任何研究都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付出,既需要敢打硬仗、真抓实干,又需要按规律办事,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沉稳,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这样,才能拿出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科研业绩。

3.秉承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这种崭新的定位意义重大,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高度,对党校科研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因此,党校科研文化中应该明确将“完成智库使命,创造科研精品”作为党校科研文化的落脚点。这种文化的定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客观上反映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党校科研工作的重视和重托。二是由此而来的“四个服务”,目标明确、环环相扣,涵盖了多方面的工作要求和内在联系,实质上高屋建瓴地明确了党校科学研究的宗旨,是长时期内党校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三是由此也表明,党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正得到不断巩固和发挥,这既是自己实力的见证,也顺应了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惟有殚精竭虑、知难而上,秉承使命、创造精品,切实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才能不辜负党的厚望与重托。

(四)党校科研文化的形成机制

文化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不可能一蹴而就。依据自组织理论,文化的形成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党校科研文化亦是如此,它也有一个发动、创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1.党校科研文化形成的一般过程:从无序到有序

在学校科研文化尚未形成时,学校的科研活动往往处于无序状态。具体表现在:

其一,学校科研还处于少数人单干的状态。

其二,校长和教师缺乏科研主见和理论判断,对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科研认识比较朦胧,甚至以为理论越新越好,因此不顾学校实际盲目跟风。

其三,对学校开展科研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有的过于急功近利,有的过于心气浮躁,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

学校科研活动要从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状态,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群体效应,科研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动。

其二,科研自主、理论自觉。学校和教师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党校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科研活动。

其三,对学校科研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精耕细作,实事求是,不浮躁、不作“秀”,扎扎实实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其四,形成比较完善的学校科研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2.学校科研文化形成的关键:催化控制参量

学校科研必须从无序、个别、自发的教师研究演化到有序、集体、自觉的学校研究,这关键在于催化控制参量。这里的控制参量是指学校科研的组织和教师直接参与或调节的参数。根据不少学校的经验,我们认为,控制参量至少有以下3种:“滚雪球”、脑力激荡、启发与唤醒。“滚雪球”是指把个别教师的行为发展成为众多教师的群体行为。脑力激荡就是通过激发组织内各个成员的智慧,进行思想、观点的碰撞与批判,相互启发,最终促进研究风气的形成。启发与唤醒是指把教师领入科学研究的大门,使他们的科学研究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不自觉发展到自觉。在这方面,不少学校的经验值得借鉴,关键是两条:一是鼓励教师挑战自我。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教师只有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产生学习和研究的愿望。二是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许多教师想做研究但不知从何做起。课题来源于问题,问题是教师研究的源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可以使科研开展得更加自主和自觉。

二、巴州党校科研文化发展脉络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和积淀。巴州党校科研文化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虚到实、从弱到强、逐步成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

(一)不断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研工作在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地州基层党校需不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基层党校有没有能力开展科研工作?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党校,致使一些地州党校对科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认为党校是学校而非科研机构,其中心工作应该是教学而非科研,甚至错误认为强调科研的重要性会冲淡以教学为中心这一主题,基层党校不需要做科研;或认为地州党校作为基层党校,自身科研能力较弱,不具备做科研的能力。受此思想观念的影响,巴州党校科研工作在2002年以前基本处于徘徊停滞状态。

如何转变党校人对科研工作的错误认识,如何调动全体党校人的科研工作积极性?这是2002年巴州党校新一届校委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党校领导意识到只有统一思想,提高全体教师对党校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有做好科研工作的思想基础,才能进一步激发教师做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此,主要领导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会议从多方面阐述强调党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深化科研理念、重视科研工作方面形成了共识:科研是党校教育的基础,是党校的立校之本。科研工作对提高党校的知名度,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促进教研人员的长远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搞好党校的科研与抓好教学工作之间目标是一致的,并无根本的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基础,科研要注意围绕教学来开展。

观念一变天地宽。随着巴州各项事业的发展,巴州党校在巴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党校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巴州党校人紧紧抓住机遇,在科研机构设立、科研思路创新、科研队伍建设以及科研局面开创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追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科研机构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巴州党校以往没有独立的科研工作机构,一直并在教务处。由于教务处日常教务工作忙碌,缺乏专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加之科研经费短缺,调研时间、条件无法保证,致使科研工作长期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状况,科研工作形同虚设,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科研基础作用的发挥。新一届校委在认识到这一弊端之后,明确了只有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才能促使科研工作上一个新台阶的思路,通过“三部曲”实现了巴州党校科研机构的从无到有,为科研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1.成立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科研工作是党校的立校之本。抓好科研工作,不仅能提高党校的办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巴州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州委领导如是说。根据领导的指示精神,2002年9月,党校成立了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2.成立科研工作委员会

为了持之以恒抓好科研工作,2003年1月18日,巴州党校校委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科研工作委员会,由常务副校长亲自担任主任委员。

3.设立科研处

2003年4月13日,第四届全国党校系统理论研究会及科研工作表彰大会在贵阳市隆重召开,这是代表全国各级党校实力和水平的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巴州党校荣获全国党校系统科研工作组织奖,巴州党校常务副校长、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肖冀平同志荣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奖。这不仅是巴州党校建校近50年来的第一次,还是新疆党校系统近50年来的第一次。在这次大会上,巴州党校作为唯一的地州党校的代表进行了大会经验交流。会后,中央党校科研协作处的领导同志特意嘱咐巴州党校一定要很好地总结自身科研工作的经验,上报中央党校,向全国基层党校推荐。

面对取得的荣誉和中央党校的信任,巴州党校人感到了背负的压力和肩上的责任。在全国党校系统科研工作会议之后,根据中央党校的建议,2003年5月13日,专门的科研机构——巴州党校科研处经州委和州委组织部批准后正式成立,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校委尤其是主要领导同志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把科研工作列入全校重要的工作议程,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科研工作,对科研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按照重点倾斜、逐年增加的原则,确定科研工作专项经费预算;同时抓好图书馆建设,及时更新和添置电脑等设备,建设和利用好校园网和互联网,购置相应的数字库等,为党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党校不断调整充实科研处的工作人员,把一些业务精、能力强的精兵强将配备到科研处。截止2012年底,巴州党校科研处共有主任、副主任在内的6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5名为硕士研究生。这些举措使科研工作在党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充分巩固,有力地推动了党校科研工作优质高效地健康发展。

科研骨干

(三)科研工作实现从虚到实的跨越

回顾党校十年科研工作历程,我们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艰难起步,收获颇丰

2002年以前,巴州党校的科研工作基本上处在“剪刀加糨糊”阶段,教师缺乏做科研的积极性,已有的科研文章质量不高,更不知晓如何申报科研课题,从来没有合作或独立完成过科研课题,科研基础薄弱。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提高教师做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开创党校科研工作新局面是新一届校委面对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怎么办?校领导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确立了以课题为龙头、以调研为基础、围绕巴州实际开展课题调研、“提升科研水平,努力成为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参谋部和研究部”的科研发展思路,为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结合巴州党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条具有巴州党校特色的科研工作思路:“借船出海”“嫁借挂果”“群狼战术”等。

“借船出海”就是通过与中央党校、区内外省级党校的知名学者、专家进行课题合作,使科研工作从单兵的游击式作战到直接参与国家级课题的撰写,就像搭乘了一艘现代化设施的科研之舟,借名家之手扬起自己的科研之帆,使巴州党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迅速得到提高。

“嫁借挂果”就是通过科研协作,与党校系统之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横向联合,承担知名专家、教授已申报成功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进行子课题研究或充当助手,在他人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结出自己的科研成果,迅速提升巴州党校的科研水平并诞生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

“群狼战术”就是采取团队作战的办法,根据课题的要求,由校委统一安排,优势互补,齐心协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2005年初,针对有多项课题要上报的特殊情况,调集党校所有的精兵强将投入到各子课题和总报告的撰写修改工作中。除此之外,专门成立了负责打印、校对的秘书组,全校动员,集体攻关。各子课题和总报告的修改定稿,按“天”计划安排、检查落实。各报告分别由校领导把关审阅,课题负责人肖冀平同志作为总协调人亲自对各报告逐一进行最后审核。全校42名教师中有30多名教师直接参与了课题撰写的各项工作,各教学辅助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也全力支持和配合课题攻关工作。大家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全力以赴,以课题报告撰写为龙头,在保证课题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在巴州党校营造人人重视科研、人人投身科研的浓厚氛围。

通过“借船出海”“嫁借挂果”“群狼战术”的实施,一大批高水准的科研成果相继面世:

◎自治区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调查和思考》五个子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南疆五地州乡镇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四个子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环天山经济圈论纲》四个子课题。

◎自治区科技厅软科学重点攻关项目《新疆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四个子课题。

◎自治区党校系统课题《巴州融合性文化价值的思考》六个子课题。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西部大开发中的天山南北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五个子课题。

巴州党校30多名教师经过“借船出海”“嫁借挂果”“群狼战术”的实战洗礼,科研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过去一些老师做科研写文章,选题很大,内容东拼西凑,从理论到理论,空洞脱离实际缺少实用价值,这样的文章自然没人看。通过直接参加课题写作,教师们强烈意识到:基层党校的老师,不但要研究理论,更要加强对本地区实际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选题做文章,这样的文章写作起来得心应手,内容既有理论又能结合当地实际,有血有肉,才有价值。伴随党校科研工作的历史性推进,一种积极向上的科研文化形态在巴州州委党校初步形成,并显示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

2.第二阶段:完善机制,稳步提升

从2007年开始,党校开始逐步完善2003年1月1日出台并实施的《巴州党校科研工作管理办法(修改草案)》。修改后的《管理办法》由指导思想、科研基本工作量、科研工作奖惩办法以及科研成果与课时的折算四大部分组成,其中要求: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教学和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必须完成以下科研基本工作量:高级职称人员每年必须发表(入选)两篇论文,中级职称人员每年必须发表(入选)一篇论文,初级职称及非教学人员尽量争取发表一篇论文。对于公开发表(入选)论文给予一定奖励:国家级每千字70元,省(自治区)级每千字60元,地州级每千字50元。教材、著作、集体攻关的科研项目,按实际字数计算,获一等奖者上浮10%,获三等奖者下浮10%,不评奖者按一般论文折算。未完成科研任务者,罚款60元。科研成绩显著者,可优先晋升职称。该办法中对科研工作量的要求和奖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又重点实施了“543”计划,要求主要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分别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5篇、4篇、3篇文章。在这一系列激励机制带动下,教师的课题申报和撰写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7年、2008年巴州党校先后承办了新疆社会科学界青年学者论坛、自治区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二届教学观摩比赛(南疆片区)和第八届理论研讨会。在两次会议上,巴州党校展示了多年来在教学科研这块前台阵地锲而不舍、辛勤耕耘的成果,多角度地展现了巴州党校的实力和风采,巴州党校人积极认真踏实做科研的态度也赢得了上级部门的交口称赞。

3.第三阶段:端正态度,塑造学术精神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一次明确了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第一次明确了要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这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校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党校给予新的更高的期望。新定位使党校科研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定位对党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让巴州党校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巴州党校科研工作之所以取得一些成绩,得益于有一支得力的科研队伍。但当前受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浮躁的氛围影响,有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校科研工作量化的要求的本质,平时不能静心来搞研究,只想着赶快出成果,利用互联网信息获得的便捷性特点,“复制+粘贴”就可以搞定论文;有的教师做科研就是为评职称,因而只关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论文的杂志档次,为了追求数量,不顾科研成果的周期,走捷径,花钱购买版面,较少关注论文的质量和内涵。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学术不端的种种现象对教师的不良影响,巴州党校出台了《关于成立巴州党校理论文章审读小组的通知》,其目的就是为体现理论文章发表的严肃性、公正性和规范性,杜绝学术造假,对理论文章的刊发予以正确引导。《通知》规定了党校教师论文刊发标准:即“党报党刊、三级党校理论刊物、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刊物和参照自治区党校职称评审中认可的刊物。”《通知》还进一步提出党校教师论文发表的要求:即“凡付费版面发表的理论文章一律不予认定;凡剽窃、抄袭、网上大量粘贴的文章,一经查出落实,不但不计入工作量,还将在全校通报批评处理。”理论文章审读小组由一名副校长、汉、蒙、维三个民族的六名高级讲师组成,在科研成果的鉴定和统计中,加强教师科研文章审阅把关,杜绝社会上经常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

学校科研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精心培育。它不是急功近利的产物,而是长年累月辛勤耕作的果实。一种文化的形成,就是它的精神内核不断积淀、成长、巩固、提升的过程,是它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不断被认可、遵守、延伸、弘扬的过程。经过十年的磨砺积累,巴州州委党校科研文化所彰显的忠诚守纪的道德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合作攻关的团队精神等等,已经内化于广大教研人员的自我要求和行动之中,成为一种无形的促进和约束的力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需要不断坚持和发扬的。

三、巴州党校科研文化的亮点——科研务实化

教学、科研泛泛而谈,内容空洞,缺少事例,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巴州实际不紧密,这是党校教师在教学科研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此问题,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的针对性,2003年,巴州党校提出了“调查研究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上讲台”,制定了党校教师调研和科研工作管理制度,确定了以调研促进“三个提高”的工作思路,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科研水平,制定了《巴州党校教师社会调研实施方案》,规定教师每年最少要用三个月时间到县市、企业、社区、州直经济综合部门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要写出四至六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通过积极探索调研的新模式,大兴调研之风,使全校教师了解了自治州各县市、各部门、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加大了学员对区情、州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其中也经过了一系列艰辛的探索过程,走过了一些弯路。

(一)进行集体调研

以往党校组织的到基层单位的调研主要还是那种“专人联系、组织开会、听取汇报、拿走材料”的传统模式,这样的调研方式效果不佳,基本上收集到的资料都来自于官方的总结汇报,和实际的情况有一定差距,对提高教学科研的针对性没有太大帮助,往往还出现学员在课后的交流中指出实际中的真实情况的现象。为此,在新一届校委班子的领导和决策下,学校开始努力探索新的调研方式,来解决党校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

2004年初,为了进一步加强兵地融合,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地融合奔小康的新思路,学校经过认真准备,周密安排,组织骨干教师对农二师31团和28团进行集体调研,在这次活动中,常务副校长肖冀平同志亲自带队,事先设计调查问卷,按照入疆时间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几组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入户交流、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兵团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了解,但也由于大多数老师受以往调研方式的影响以及缺乏正确的调研方法和经验,很多具体的、细致的、真实的情况没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到,总体的调研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科研接地气,文章写在大地上

(二)试行“保姆式”调研

在逐步摆脱传统调研模式的影响之后,学校开始逐步探索新的调研方式,提出了“保姆式”调研的思路,期望能通过这种新方式打破以往的格局,能让党校的教师真正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能够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所谓“保姆式”调研,就是让党校的老师利用没有主体班在校的两、三个月时间到调研单位去上班,和调研单位的工作人员同步上下班,转换身份和角色深入其中去了解具体情况。之所以称之为“保姆式”,是因为党校老师刚去之后没有具体的事务和工作,就要从打扫办公室卫生这样的小事做起,就像是调研单位的工勤人员一样做好“保姆”的工作。在2004年,学校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分期、分批地选派教师到和静钢铁厂、轮台县工业园区、库尔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巴州法院、273医院、州医院、巴音社区等部门进行“保姆”式调研。调研内容以目前各单位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调研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由三人组成,由一名科室主任带队;调研结束后,每位参

加调研的教师都要写出各自的调研报告。在州医院的调研过程中,学校参与调研的教师们的日常表现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赞扬,其中原先学医的马仲宇老师在心脑血管科室的日常工作中还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虽然“保姆式”调研设计的初衷是让教师能真正深入基层体验不同生活,它较之以往的调研有很大改进,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由于一方面在外单位上班存在着无人约束的问题,需要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调研还是存在无目的无方向的问题,最终这种调研方式还是因效果不理想而告终。

(三)开展“四定”调研

“四定”调研

在总结了“保姆式”调研的经验和不足之后,党校又开创性地提出了“定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的“四定”调研新模式,在调研的深度上狠下工夫,提高调研效果,进一步破解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的老问题。调研前,校委精心确定人选,根据选派教师研究特长和调研单位特点,设定调研课题,提出调研要求。参加“四定调研”的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必须严格遵守调研单位工作和学习纪律,调研结束后,由调研单位做出调研教师鉴定,教师本人要向全校教职工作调研汇报。

2005年以来,学校分期、分批地组织教师到县市、州直单位、工业园区、数十家企业、驻州部队、农牧团场等200余个单位开展“四定”专题调研,目前调研过的州直部门单位已达90%,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四定”调研,使教师们全面了解自治州“十一五”规划及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较深入具体地了解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探讨了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

“四定”调研方式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很好地总结和吸收了以往调研模式的经验,比如说,“保姆式”调研开启了到调研单位去坐班的新思路,这对于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四定”调研对此进行了继承和创新。针对前者调研的无纪律约束和无目的无方向等问题,“四定”调研有了新的完善,在调研前就确定好调研的方向即调研课题,同时要求调研单位最后要对教师的表现做出鉴定。例如,在2008年冬季的“四定”调研过程中,学校派出了五个小组分别到州林业局、州卫生局、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几个单位去调研,出发之前明确了任务,就各自调研单位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教学专题,林业局的是关于巴州特色林果业的,卫生局的是当前的热点新医改问题,劳动局的是关于社会保障的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调研,效果果然不一样,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们都会比较注重收集这方面的资料,遇到不太清楚的还可以直接和调研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这样调研结束回来后,大家所上的专题课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肯定,普遍认为紧贴巴州实际,和生活息息相关,也都是大家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正确的调研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四)开创“体验式”调研

教员在生产一线体验生活

在坚持运用“四定”调研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党校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的问题之后,学校没有满足于现状,面对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凸现的社会矛盾,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更好地为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提供优质的精神大餐,又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更有效的调研方式。在2011年,学校又以深入一线转变调研方式为突破口,组织骨干教师,成立七个调研组,每组3~5人,深入一线进行“体验式”调研:

1.进入工地,感受农民工工作生活

农民工问题是近几年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工无疑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一方面为城市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另一方面却作为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遭受着各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每年从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曝光的农民工维权难、讨薪难等现象非常多,这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面对的社会矛盾之一,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所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

为彻底了解和研究农民工问题,2011年5月,由主管科研的一名副校长带队,分两个组,共6个人,隐去党校教师身份,以农民工的名义深入工地与农民工同吃同住同施工,时间为半个月。参加的人由党校中层干部和新招录的硕士组成。通过在工地上打工半个月,所有人都感觉到磨炼了意志,了解了农民工的真实情况,真正懂得了“吃三、睡五、干十六”的含义,也体会到了农民工在社会中生活的艰辛。

2.走进城郊,调研新农村建设

自2005年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后,各地的建设力度都很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切实权益,才能更好地实现党中央的新农村建设蓝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库尔勒市的城市化建设这些年发展得非常快,2009年被批准成为全疆首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城郊的几个乡镇被列为国家级试点单位,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为此,学校派出的城郊新农村建设调研组,分为两组,分别去了库尔勒市的两个近郊乡,在两个多月的跟班学习和实地调研过程中,教师们每天和乡干部一起工作生活,一起入户调研,和农民们一起下地干活,真实地体验了一回城郊农民的生活,也切实地掌握了库尔勒跨越式发展中近郊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城乡统筹发展中实施的村改居、乡改办等情况。

3.深入社区,研究社区文化生活

社区是城市发展的细胞,是城市的基本单位,也是协助党和政府执行政策和行政职能的最基层窗口。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广大居民,关系到社会和谐,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了解社区在社会发展中功能作用发挥的机制和途径,为使广大领导干部能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校派出了调研组一行3人到库尔勒市社区建设的示范窗口——天山街道电力社区进行了“体验式”调研。电力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邢桂香同志曾先后被中组部、民政部授予“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自治区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她也是党的十七大代表之一。正是在她的带领下电力社区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学校选择电力社区作为调研地点的原因之一。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朝夕相处,共同入户,与辖区居民进行交流,参与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调研组成员对电力社区的基本情况、工作机制和社区居民的工作生活、思想状况有了一定程度了解,对社区在代行政府职能方面发挥的作用有了深刻的体会,也对社区已经形成的成熟经验和工作的难题及困境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4.来到企业,体验企业生产、职工生活

企业就好比国民经济的细胞,国家的国民经济体系就是由数以百万计的不同形式的企业组成的,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不仅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且决定着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说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和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新疆博湖苇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新疆造纸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它在巴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派出了调研组进驻企业内部进行“体验式”调研。因为博湖苇业的厂址离市区较远,员工每天都是乘坐单位班车上下班,中午在职工食堂就餐。调研组一行3人也每天同企业员工们一起在指定地点乘坐班车上下班,中午一起吃饭、一起在员工宿舍午休,工作时间身着工作服到车间去学习体验。通过这种设身处地的观察和感受,教师们细致地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状况、企业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和思想状况等。

5.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围绕课题开展调研

社区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是各类矛盾的汇聚地,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因而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领导核心责任。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于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建设的第一线,在汇集反映社情民意、解决居民实际问题、宣传和动员、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和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

近年来,库尔勒市创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体制,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城市基层的覆盖面,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越来越凸显,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2011年巴州党校申报的《库尔勒市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作用研究》课题被自治区党校系统确定为立项课题后,巴州党校专门成立课题组,抽调骨干力量,扎实开展调研工作,先后赴库尔勒市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2个街道12个社区,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典型案例剖析、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库尔勒市实际,认真研究思考,反复斟酌修改,对库尔勒市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与实践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形成了课题报告。

通过在基层一线进行三个月的“体验式”专题调研,使教师们与农民工、村干部和农民、社区干部、企业职工共同劳动工作、生产生活、零距离交流,深度了解和掌握社会转型期基层群众的焦虑和老百姓的期盼,确保教学科研能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掌握真实情况,增强了教学科研的针对性。形成的教学新专题如:《中国城市的脊梁——农民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统筹》《解析社区健康发展的瓶颈》《园区建设与骨干企业》等,授课联系实际更深入,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教师争先恐后深入基层调研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体魄,磨练了意志。这种调研模式在许多兄弟党校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中央党校、自治区党校领导的充分肯定。

理念是观念的一种理性化,文化理念构成了文化的深层内核,体现了一种文化所特有的符号识别系统。党校科研文化理念,也正是党校科研文化所特有的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等观念形态的融合凝聚。科研务实化对应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党校文化理念在巴州州委党校的“科研务实化”之路中已经得以凝聚,它既体现了科研文化的本质规定,又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内在要求。所以,今后的任务,就是要更加鲜明地倡导宣传、更加自觉地强化坚持这一理念,使之更好地渗透到科研活动的全部实践之中。

四、今后加强党校科研文化建设的思路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尽管巴州州委党校的科研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培育发展,但从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上看,从党校科研所承担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上看,加强党校科研文化建设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细致的工作,依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针对今后进一步加强科研文化建设,作以下思路性探讨。

(一)价值导向正确是核心

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核心,科研的价值导向体现了科研文化建设的关键,这个关键说到底是一个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研究的动力与源泉的问题。作为党校的教研人员,面对新世纪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摆到中心位置,不断加强和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切实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为党委和政府决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当好党委和政府的智囊和参谋。这是党校科研安身立命之所在。

(二)制度规范是基础

在文化的构成中,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目前,巴州党校经过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制定并形成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科研量化制度、科研评价制度、科研规范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但是,这些制度在系统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应进一步从健全制度入手,树立人们对制度的信任感、依赖感和遵从感。

(三)提升科研水平是目标

科研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就是不断增加党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提升党校科研成果的质量。作为党校人,必须清醒地看到,就总体而言,我们党校系统的科研水平和层次还不够高,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的成果数量还不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党校要不断促进科研成果由少到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促进党校科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新发现。因此,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提升科研的创新含量是问题的核心。

(四)多出人才是根本

任何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目的也是人,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党校科研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教研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做到制定的制度能够体现教研人员的愿望,现有的科研体制能够满足教研人员的需求,各种政策措施能够激发科研创新的活力,评价结果能够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党校的科研文化归根到底,就是打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打造一个让教研人员及其研究行为得到尊重的整体环境。环境滋生风气,风气主导环境,只有努力营造人人心情舒畅、个个奋力争先的良好科研氛围和科研环境,教研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创新的活力才能真正迸发,才能真正使教研人员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链接:党校人的调研体会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代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有两句我一直非常喜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成为巴州党校教师之后,行进在巴州党校开展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中,才真正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库尔勒市和新疆其他地区,不但与内地省区一样面临诸多的社会问题,而且因为“民族”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不断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难度很大。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可以说是各类矛盾反应比较**的汇聚地,是维护城市稳定的重要防线之一。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于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建设的第一线,在汇集反映社情民意、解决居民实际问题、宣传和动员、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和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巴州党校抽调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先后赴库尔勒市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2个街道12个社区及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铁克其乡、英下乡进行深度走访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典型案例剖析、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2011全疆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申报工作中,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申报了课题《库尔勒市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作用的实践与研究》。该课题立项后,作为撰写人之一,在撰写修改期间,我们多次前往团结街道和其下属的团结、金鹭、绿源、博斯坦,丰源、阿尔金、金梦、朝阳和梨花等七个社区开展调研。每到一个社区,我们的老师细心观察社区人员的工作及状态,既参加社区党支部组织的座谈会,又与社区工作人员私下里坦诚交流,了解每个社区的基本情况及社区面临的现实困难,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待遇、困难和意愿,做了翔实的记录。比如,我们在梨花社区与社区主任交流时了解到,社区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社区队伍不稳定,原因之一就是社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而待遇低,所以留不住人。甚至这位主任在社区工作长达13年,却依然是聘用人员,而且工资待遇与新进社区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区别。经过调研及理论思考,调研报告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入手,立足逐步改变基层社区待遇低工作重、责任大权力小、疲于应付上级工作而无暇面对群众需求的局面,提出了社区聘用人员增加工龄工资,适当解决长期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增强社区工作的吸引力,稳定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议。报告全面展现了库尔勒市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实践,特别是在建立“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提高城乡基层组织的管控能力,推行党员服务承诺制度,不断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从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库尔勒市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分发挥库尔勒市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维稳中的作用的对策建议。该课题调研报告反馈给团结街道及社区后,一致评价反映情况真实,吐露了他们的心声,对策建议有针对性。

报告结项后,身为这项报告的“操刀手”,感慨颇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了理论要与实践相联系,这与我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异曲同工之处。众所周知,在党校实际教学科研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是痼疾。经常有来党校学习的学员在评价党校教学时这样说:“授课内容全面,有理论高度和深度,但如果与本地实际相联系就更好。”科研文章也是就理论谈理论,就政策谈政策,虽说这些理论和政策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因为缺乏现实针对性,对解决实际问题作用微乎其微,党校科研的价值难以体现。怎么办?需要开出哪种处方来医治这个顽疾?巴州党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开展大规模的多种形式的调研。无论是领导带队调研,还是“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定任务”的“四定”调研,亦或是体验式调研,教师奔赴巴州农村、企业、州直部门和社区进行调查研究,既理解了州情,又锻炼了教师队伍,特别是化解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难题,对我们教师的成长不无裨益。

(杨雪蓉/高级讲师)

那段当农民工的日子

——深入建筑工地调研之感想

营销界里有一句话:要想知道顾客需要什么,就必须与顾客有面对面的沟通和接触。

或许,要想了解农民工的处境和他们的苦况,人们只有脱掉西装,摘掉眼镜,戴上安全帽,换上耐磨的绿布鞋,和农民工兄弟一同走向工地,一同经历每一个辛劳的日与夜才能真正做到。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端正对农民工的认识:他们是勤劳、质朴、平凡的一群。

2011年5月,巴州党校在社会调研环节实现突破。以深入一线转变调研方式为突破口,组织骨干教师,分赴建筑工地打工进行三个月的体验式专题调研,使教师们与农民工共同劳动工作、生产生活、零距离交流,深度了解和掌握社会转型期农民工的焦虑和期盼。

这次调研我们来到了库尔勒九州集团的一处建筑工地,深入到了生产劳动第一线,深入到了中国社会最底层,对建筑工地农民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一番体验式调研。与其说这是一个专题调研,不如说是一次生活体验。在这十几天里,我们与农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休息时与他们交谈聊天。他们的工作之重是我们难以承受的,一天的劳动已让我们累死过去,浑身衣服被汗水浸透,双手通红,瘫坐在地上不愿动弹,第二天关节酸痛,难以走动。难以想象这些看起来并不怎么高大的农民工是怎样一年又一年的工作过来的,那些高楼大厦又是怎样拔地而起的。在建筑工地上,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正是中国广大农民工的真实写照吗?回想起自己在党校校园里的生活,我们都感到无比的羞愧。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机械轰鸣,工人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他们每天都要干到筋疲力尽才能休息;他们每天吃的是馒头面条,菜都很少,只要求吃饱即可;他们住在简易的工棚中,除了床铺衣物与洗漱用品,别无他物。在交谈中一位负责钢筋构件的农民工骄傲的告诉我们,他的女儿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现正就读于南京大学。在之后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为了让女儿能够在学校生活得好些,能和其他同学拥有一样的待遇,他每月都拿出一半的工资给女儿做生活费,他还希望自己的女儿继续读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只要自己还能劳动他就一直供女儿读下去,他只希望女儿将来有了知识能更好地生活。听着他那柔和的话语,看着他脸上深深的皱纹和那自豪的笑容,我们不禁被这份真挚的父爱所感动,泪水夺眶而出。他们每天都怀揣着自己的梦,为舒适生活而辛苦地劳动着,流着鲜血与汗水,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他们不求回报,为的只是自己的老人和孩子能够幸福而有尊严的活着。

农民工来到城市之后一直都是弱势群体,虽然有时会犯一些错误,但也是被逼无奈的。这次接触最多的当然就是新生代农民工了,他们的年龄都不大,在城市中明显有一种失落感。他们都是年青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城市的繁华、城市的灯红酒绿往往迷住了他们的眼睛,他们对于城市中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自身经济条件的矛盾使得他们在城市的融合度普遍偏低,这样是不利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所以我们认为这次调研很有意义,也很有收获,自己的心灵又得到锤炼和升华。

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民工朋友们的权益,通过我们更多的向社会呼吁农民工的现状和困难,通过我们的体验式调研能够发现一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给政府进行下一步的政策调整提供了一个依据,我想这也是我们党校教师为社会、为农民工做的一点贡献,所以自己也是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其实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都是很无奈的,他们频繁地更换工作不是因为他们适应能力不行而是因为用人单位过于利益化,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另外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小的时候家里太穷以至于上不起学,所以现在连一个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的确令人惋惜。这不由又使我们联想到现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个问题因近几年政府的不断努力已经改善不少了。有的农民工子女是留在老家上学的,这样没有任何政策上的限制,和周围的同学也更好相处,但是缺少父母的照顾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有的农民工子女是随父母进入城市,在城市生活学习的,这些孩子们虽然有父母在身边,但因为父母工作繁重往往也得不到必要的照顾,因此农民工孩子的教育问题确实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

社会上关于农民工的话题和争议都不少,而着手改善农民工生存条件、工作环境,抑或是提高农民工待遇的团体或个人也存在。但是我们眼前的农民工当中又有多少能够因为别人或者社会的帮助而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没有,即使是一点点的变化也是少之又少。等待农民工的依然是社会的偏见与歧视,依然是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工作环境,依然是没完没了的无良欠薪。

当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自然不会对农民工问题置之不理,而且要解决这个出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大问题也不是三两天就能觅得良方的事。但也正因如此,解决农民工问题更显得刻不容缓。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里,大多数农民工仍然只被当作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不是有着自身发展需求的生命个体。在这其中,户籍、社会保障等藩篱固然需要撤除,但如果城市无法给予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以平等、自由的竞争机会,那么制度修正的价值,可能会显得十分空洞。曾经有农村大学生对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同龄人感叹:“我花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对于许多农民工来说,要想获得这样的机会,需要的可能不止一个18年。

虽然不少人在为乡村的沦陷而扼腕长叹,虽然很多人在执着地“抢救”属于农耕文化的一切温馨记忆,但另一方面,故乡正在人们的手中溜走。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风暴中,乡村及其背后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叙事正在化为一座座墓碑——农民工们必然要重新寻找生命和心灵新的栖息地——城市,成为了他们的不二选择。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奋斗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摆脱门第和出身的羁绊,成为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竞争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只不过,对于农民工来说,正在消失的故乡,难以融入的城市,让他们的梦想无处安放。相比乡村,城市的陌生人社会是培育自由和竞争精神最为适宜的土壤,因此,在当下,我们不应再过多纠结于乡村社会的复兴,而应更多致力于城市社会的改造,让其向它的建设者们尽早敞开宽阔的胸怀,别让他们的梦想继续“流浪”。

(师为峰/主任)

每一次经历都能提升自己

——赴博湖苇业调研有感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有许多的经历,而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而言,尤其如此。

2011年5月,在学校精心安排的体验式调研活动中,我非常有幸和张志鹏、王晓一同来到博湖苇业。一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博湖苇业发展状况怎样?职工队伍思想情况如何?公司搬迁进展如何?

一、一支队伍,不畏艰苦,充满活力

对博湖苇业的了解,主要见诸于报端,以及飘散在空气中难闻气味,每每路过博湖苇业,都会掩鼻而过。通过一个月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企业文化,感知工人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工人们的胜负成败,感悟工人们的人生追求,感动工人们的无私奉献,设身处地地认知了苇业。

从学校出发,走了近30分钟的车程来到苇业,初入厂区,空气中弥漫刺鼻的气味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从车间传来隆隆巨响的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我怯了,难道这就是即将工作的环境?在碱回收分公司领导及工人们热情洋溢的欢迎声中,我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旅程。车间里,工人们挥汗如雨,方才知盛夏劳动的果实来的是那样的不易;与工人师傅们说说笑笑,我了解到另一种生命的体验;看到工人师傅们一张张朴实的笑脸,终于明白原来劳动可以如此的自信与光荣。每个寂静的夜晚,躺在**,工作中让我感动的一幕一幕像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我脑海中反复播映。

在碱回收分公司,由于自动化程度低,在平时的工作中,燃烧工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靠人力来完成的,比如每次点火他们都至少要将几百公斤的木材、芦苇靠人背肩扛从一楼运到三楼,加班四小时以上,每次都是一身汗一身灰,最艰苦的是疏通溜子口,为了保证碱炉正常运行,他们经常冒着900多度高温的炙烤,迎着滚滚热浪,疏通溜子口,轮番上阵,一干就是几小时。衣服被高温烤焦了,滚烫的融物飞溅到防护面具和衣服上,一碰就是一个洞,可他们从来没有退却。这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技能意志的检验,人的潜能和意志在这里得到了极限发挥。他们之所以忘我的奉献,因为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让碱炉运行正常,平安下班与家人团聚,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他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他们身着蓝色的工装,绝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没有惊人的业绩,没有耀眼的光环,平时也许不善言辞,不说大话,也从不认为自己能做出什么突出贡献,按时上下班,遵章守纪,努力工作,非常的平凡,也非常的普通。但是就是在这些普通员工身上我感受到一种敬业奉

献的执着追求。企业的稳定、发展、壮大,归根结底是要靠这些人的,他们这些平凡人才是企业真正的中流砥柱。当这些平凡人肩膀上的责任凝聚起来的时候,就汇集成了整个企业的责任,使企业的发展顺利、稳定。感动在企业金字塔的底层,感动在真实中,感动在劳动中。

同在库尔勒的蓝天下,再置身于春见绿、夏见花、秋见果、冬闭风的校园,才倍觉它的美好、舒适、宁静。党校虽不是生产单位,可要发挥好巴州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耐得住寂寞,吃苦耐劳,燃烧**,艰苦奋斗。

二、一路思考,转变方式,共同努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博湖苇业造纸厂就已经建厂,当时这里还是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苇业人经过20余年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依托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的芦苇为原料,产能规模从1.7万吨扩大到12.8万吨,资产从3.85亿元增加到6.83亿元,逐步成长为新疆最大造纸企业。多年来,公司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一直倡导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资源得到循环再利用,节约了大量能源,也收获了可观的效益,同时斥巨资上环保项目,减少污染物排放,2011年荣获“全国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立功竞赛优胜企业”荣誉称号。随着科学发展观理念深入人心,库尔勒市南扩,苇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若继续在原址生产,由于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能耗高,产业结构升级难,尤其是产生的废水、烟尘、固废、气味污染很难得到根本治理。而异地搬迁,困难则更大。一是职工不情愿,公司生活区服务区功能完善,生活便利;二是职工对老厂有感情;三是搬迁巨资如何筹集等等。面对这些问题,苇业人不回避,不等不靠不要,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决定从顾大势、谋大局的角度出发,将企业整体搬迁到距离开发区3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进行第二次再创业。职工们开始不理解,毕竟在原址工作多年,有感情,也能照顾家,可为了库尔勒的天蓝、地绿、水净,他们宁愿作出牺牲,同时他们深深懂得企业迁建,绝不是简单的复制搬迁,更不是污染源的转移,而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再造。为了企业美好的明天,毅然决然走在迁建的路上。在新址,你会看到调试现场会有工作人员彻夜奔忙的身影;轰鸣的设备上工人们在加班保养;在漫长上班的路途中,听不到任何埋怨的声音…苇业人就这样走在迁建路上,平平淡淡,这些记忆片段却永远值得珍藏。而这一切让我想起一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雷俊/高级讲师)

感受来自基层 感悟发自内心

伴随车速的渐缓、车流的增加、高楼大厦的林立,为期两天的焉耆县、博湖县、南山乡调研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两天内心一直被感动和震撼包围着:肖校长带领我们一年级年轻教师下基层调研,去实实在在地参加学员座谈,去聆听学员对八县一市联合办学的感受和建议,去田间地头看春播和庄稼生长情况,去了解农民的生活,去体会农民的困苦和幸福。这一路,我们也深深地被肖校长的领导艺术和管理水平所折服,他是那样殚精竭虑、细致入微、学识渊博和高瞻远瞩,是那样平易近人和体恤民情。经过此次宝贵的焉耆县-博湖县-南山乡调研一行,强烈地感觉到校长身上所散发出的领导魅力,看到了一位多面全能的人生导师。此次调研,感触很深:

一、为什么进行基层调研

“为什么进行此次基层调研?”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起初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浅显的,经过肖校长的提示和办公室马主任的解答,我才深刻认识到此行真正的重大意义,感受到校领导和肖校长的关怀和爱护。肖校长的工作非常忙碌,仍然十分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注重年轻教师的社会实践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使每一位年轻教师有更多上课锻炼的机会,同时尽可能使年轻教师拥有更大的施展才华和能力的舞台,此次基层调研的意义和内容可以概括为:

1.调查八县一市联合办学效果。2011年9月开始,博湖县、库尔勒市等八县一市党校陆续成为巴州党校分校,按照中央、自治区加强党校建设,实施由巴州党校统筹培训课程表即“一张大课表”的要求,实现对县市党校教学工作的统筹。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调查八县一市联合办学的整体效果。

2.聆听学员的心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肖校长此次带我们四个“一年级”年轻教师去巴州党校焉耆分校和博湖分校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我们在真正走上党校讲台之前,了解党校课堂的性质和任务以及学员的所思和所想,了解学员的情况和需求,以便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深入基层,了解农业发展。我作为农民的后代,因常年在外求学而对农业所知甚少,缺乏基层实践经验。这次在肖校长的带领下去博湖县南山乡,去田间地头看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水利灌溉情况等等,是一次难得的田野调研经历,增加了对农业知识和农民生活状况的了解,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对于我们来说,缺少的就是社会实践,光有空洞的理论是不够的,我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对于党校课堂来说实在是太匮乏了,我们年轻教师需要进行更全面的学习,社会调研是很好的途径,意义重大。

二、去基层调研收获了什么

短短的两天基层调研是短暂而又十分充实的,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记忆片段。我们跟随肖校长出来调研的四位年轻教师无疑是幸运的,每一次与肖校长近距离接触都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都深深感受到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良苦用心;每一件小事每一句话语,我们都看到了一位全心全意为党校明天着想和付出的校长。对党校而言,有这样的领导者是幸运的。调研已经结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思考和感动,也将是我终身受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1.八县一市联合办学效果显著,收获了好评。

自实施联合办学以来,巴州党校教师奔赴各县授课,加强了巴州党校管理和党校文化八大体系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在校长的严格管理下,为各级党校所熟知的两张名片,更是受到一致好评。一是统一着校服,凸显了党校教师的纪律性和专业素质,体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广大县市学员的认可和好评。这样做还带动了县市党校教师和学员面貌的改观,他们学习巴州党校的做法,也购置了统一的校服,整体面貌得到很大提升。二是严格遵守了巴州党校的“三不准”:不私自外出授课、不私自收取代课费、不无故接受学员请吃。由于坚持了“三不准”,不仅没有给县市党校增加负担和麻烦,而且还获得县市党校的高度评价。除了这两张巴州党校的名片,更重要的是,联合办学打破了条块分割,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县市学员不出远门就能听到高水平的授课,获得更新更前沿的知识,均衡了教学资源配置,提高了县市教学水平。

此次调研,我感受到了身为巴州党校一员的光荣,我感觉自己正在逐渐和党校融为一体。此次基层调研,我还感受到了肖校长和校领导的良苦用心,因为八县一市联合办学,对我们年轻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我们的成长搭建了最适合的舞台。

2.两场学员座谈会,收获了宝贵建议。

为了不断完善和提升巴州党校的教学水平,我们一到焉耆党校和博湖党校,就直接走进了县市党校的教室,和学员展开了旨在听取真实意见的座谈会,同时对分校即将开展的秦皇岛调研进行动员并提出了更高要求。座谈期间,学员谈了此次培训的收获,对巴州党校的教学和管理给予了盛赞,也提出了一些可贵的建议。好评是对前期工作的肯定,建议能使以后的工作取得更大进步。县市学员对课件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能从近期发生的事件说起并且更有新意,希望数据和案例及时更新,这样更能说明眼下的问题;希望进一步加大培训,渴望县市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拉动乡级党校发展。其实归结起来,就是希望我们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贴近现实、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在认真听完分校领导及分校学员汇报及建议的基础上,校长在简短而有力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提出了对广大教职员工及学员继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能力素质的殷切希望。同时,肖校长要求党校教师继续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认真备课,在推进科学理论与新疆、巴州及县域实际相结合上,在帮助领导干部夯实理论基础、培养战略思维上下功夫。校长的一席话让我们深深感到:我们年轻教师要时刻以敬业认真,严谨科学,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的“师德要义”约束自己;要在坚持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加强理论素养,积极关注现实,兼顾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讲好每一堂课。

3.南山乡调研,收获了感动。

南山乡调研回来以后的这几天,一直被感动和震撼所包围着。肖校长给我们介绍大小河堤、站在地里弯身看棉花生长的情景,以及维族孩子的笑脸、农民的质朴和实在,挥之不去地在我的心灵深处萦绕着,最终交织成了关于“南山乡”的独特感受与清晰记忆。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和校长一起喝农家井水,踩农家地头,进农家小院儿,吃农家野味儿。校长在和农民交谈中,能迅速读懂农民的心,和农民坐在一张桌子上,静心交谈,静心倾听农民的心路历程。交流过程中,与农民就像家人一样融洽温馨,我们被校长这种谦逊温和深深折服,竟感动落泪。

现如今,在国家的好政策下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上去了,但是农民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所去的南山乡距离乡镇非常遥远,吃苦耐劳的农民自己开垦出大片土地,经过不断改良土壤,收成越发好了,在庄稼的周边还种植了很多白杨,不仅保护了农田也对环境改善做出了贡献。我们所访谈的农民走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以坚强的意志、不怕苦的精神和独到眼光,开辟了现在的产业。在巴州,这样的农民很多,他们将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吸纳了很多闲散劳动力,为巴州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择一良师。”这次宝贵的调研实践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扇大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诚心待人、平心处事、倾心尽责、苦心务实、净心律己,不断升华品格,增长能力,提升人生境界。我会团结其他同事,做好本职工作,一起为我们巴州党校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提高教研质量、环境优美和谐的“三大目标”而努力。

(曾秀芹/讲师)

以群众为老师 以基层为课堂

——恰尔巴格乡调研心得体会

根据学校安排,我参加了巴州党校恰尔巴格乡农村调研组为期两个月的调研,这次调研对我触动很大,感受也很多,对社会、对农村老百姓的生活以及新时期的农民生存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是我从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次调研,一切都很新鲜。首先我们接触到的是恰尔巴格乡的乡党委书记,由退伍军人下来的陈书记,他的个性非常豪爽,说话声音也比较大,每次我们调研小组和他交谈都非常愉快。通过他的介绍,我知道了恰尔巴格,维吾尔语意思是“美丽的花园”,这座“美丽的花园”是一个近郊乡,具体来说:三分之一在城市,如博斯坦村、哈赞其村、萨依巴克村;三分之一城乡结合,如哈尔顿村,恰尔巴克村;三分之一在农村,如上和什巴克、下和什巴克、直属农场。

目前,这个乡的“村改居、乡改办”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随之而来的一些矛盾也开始凸显。

农民群众增收渠道较窄。一是目前香梨种植为农民群众主要生活来源,受自然的影响较大。遇到好的年份,产量、价格还不错,遇到不好的年份,直接影响农户增收;二是部分香梨种植耕地,由于周围耕地已经被开发商开发了,这就造成了部分香梨园浇水困难,刚开始的时候部分农户还提水去交,后来就没有人去管了,这是农户想要去增加收入但是由于外部条件不允许;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农户得知他的果园要被征收了,但是具体什么时间征收还不知道,农户就不想去种植果树了,如果今年不征收土地,那么这个土地就闲置在那里,给农户增加不了一分钱的收入。通过调研才发现,原来群众这么被动,生活这么不容易!

部分村村民饮用水较差。哈赞其村的水井打了45米深,可是排污下水道就埋在地下11米深处。村民们普遍反映吃饭后嘴里有粘稠的感觉,有时候从井里上来的水是白白的泡沫没有办法饮用。下和什里克村,村里虽然已经通了自来水(村里自己挖井打水),可是这个自来水依然无法饮用,村民们用水浇花,发现花盆周围有厚厚的一层碱,没办法饮用。条件好的家庭买纯净水做饭,喝水。井里打来的水用来洗衣服洗菜等等,家庭条件不好的村民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没有办法了。以上这些情况在其他的村也存在。

农村民主管理较弱。一方面,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缺乏公众参与。虽然说近几年恰尔巴克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民主管理方面仍存在些许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但是在村某些重大事项的建设上,乡、村两委会没有广泛的征求群众意见,在建设当中,部分群众对此提出异议。(如:萨依巴格村村民上访,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以前萨依巴格市场是一块耕地,村里把这块土地集体征收了,每户补偿住房,每年给2400元,由于暖气费是集体交的,发到农户手里只有1624元,5月9日村民听说现在要把萨依巴格市场整体重新承包给另一个人,但是发到农户手里的钱和十年前一样,而且这二次承包的这件事情也没有和村民代表商量。这件事还引发了部分村民去库尔勒市市政府、乌鲁木齐、北京上访);另一方面农村民主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就全乡范围而言,村与村之间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五民主”、“两公开”扎实完备,能长期坚持,有生命力;一些交通便利、有一定经济实力、班子战斗力强的村,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得较好;而一些边远、经济收入薄弱、班子较软弱涣散的村,工作存在被动应付现象;有少数村则明显滞后,存在较多问题,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婚嫁居住等引发的村民集体上访事件等问题时有发生。

通过这次调研,看到了社会最底层百姓的生存现状,心中很震撼,农村的问题很多,我本身不能具体为村民解决什么问题,但是聆听了他们的述说,这已经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让我知道了原来我认为很轻易可以用的自来水,对他们而言是这么难;让我知道了,原来没有科学技术做支撑,生活是这样的被动!

(何红梅/讲师)

深入社区 感受生活

——赴电力社区调研体会

社区是城市发展的细胞,是城市的基本单位,也是协助党和政府执行政策和行政职能的最基层窗口。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广大居民,关系到社会和谐。为进一步了解社区在社会发展中功能作用发挥的机制和途径,为使广大领导干部能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校提出的“教学三步走”之“备课五程序”这一原则,州委党校派出两个调研小组分别深入团结社区和电力社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社会调研。我们小组一行3人于2011年5月4日—6月25日期间,在库尔勒市天山街道电力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朝夕相处,共同入户,与辖区居民进行交流,参与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我们组对电力社区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机制有了一定程度了解,对社区在代行政府职能方面发挥的作用有了深刻的体会。

库尔勒市天山街道电力社区位于库尔勒市天山东路,辖区面积1.33平方公里,总人口12098人,总户数3253户。有汉、维、蒙、回等9个民族。有新能集团大山口水电厂、自力工贸公司、巴州一中北校区等21个企事业单位,2个驻库部队、22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091户商业网点。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0名,其中在职在编人员7名、挂职锻炼干部1名、聘用人员12名,35岁以下人员11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4名、在职党员6名。近年来,电力社区在书记邢桂香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服务社区广大居民,维护社会稳定”这一中心,牢固树立“社区以人为本,民以社区为家”民本理念;以“民思我想、民忧我解、民需我做、民困我帮”为服务宗旨,大力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居民群众的本领,为库尔勒市的社区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力社区也因此获得了多项殊荣:2005年荣获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三等奖、同年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荣获自治区绿色社区先进集体、同年荣获自治区党员先进性教育示范点;2006年6月荣获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2007年6月荣获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第三届社区“鸿升杯”全民健身运动会优秀组织奖。2005年、2008年被库尔勒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电力社区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疆15个党建工作示范社区试点单位之一。如此多的殊荣背后,离不开全体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无私的奉献,更多的荣誉就意味着更大的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而在社区实地调研的两个月,对于这一点,我们体会尤为真切。

在社区实地调研中我们主要参与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社区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会,每个同志都要先汇报自己负责的工作在前一天开展进行的情况以及今天工作的具体计划。根据汇报的情况,书记再安排今天的具体工作。每天早上的例会我们三位老师都按时参加,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作好记录,认真的协助和做好分配给我们的工作。社区的工作纷繁复杂,事情很小也很多,事无巨细。由于实行“四知四清四掌握”的工作机制,每位工作人员除了完成自己职责内的指定工作外,比如说党建、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等等方面,还必须要对辖区内的所有居民进行分片包户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居民,必须对具体情况十分了解。在了解居民情况的基础上再开展各自负责的相关工作。为了保证所辖居民资料的准确性,他们要重新进行入户核实和登记。所以,我们几乎每天都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进行入户,调查、了解居民情况,更新信息。而在入户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也要一并完成,比如:向群众宣传一些政策、法规,在居民楼里张贴宣传页、走访贫困户为他们送去一些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在每天的走访中,我们不仅对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社区的工作机制有了感性认识,也看到了很多人间的冷暖。这些都深深的触动着我们。

其次,协助参与了库尔勒市的人大换届选举在社区部分的工作,社区是人大代表选举的最基层单位,工作很细很多,要核实选民身份、人数、还要张贴选民名单公示等等,辖区共有12000多居民,要在其中筛选出符合参与选举条件的,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三人首先协助工作人员完成了选民核实的这项工作。之后在大红榜上写选民名单,制作选票箱等等。这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通过参与这项工作,我们三人也对人大代表的选举和产生过程有了初步了解,也认识到了社区在代行基层政府职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再次,我们积极参与了电力社区举办的各项大型活动,尤其是近期开展的一系列庆祝建党90周年的活动。电力社区不愧是全疆有名的社区,群众活动开展得非常丰富。就我们在的这两个月,已经举办了不下6次大型的社区活动。有“为贫困母亲献爱心活动”、“庆六一暨电力社区双语幼儿园开园活动”、“残疾人专场晚会”、“军地联谊活动”、“庆祝建党90周年‘创先争优作表率、团结稳定促和谐’演讲比赛”以及“庆祝建党90周年‘上党课、讲党性、促和谐’系列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一方面作为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说,在演讲比赛中担任评委,为全社区党员同志和部分离退休群众上了一堂“重温党史,感恩今天”的党课,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们普遍感到电力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这也与社区平日的工作成绩密不可分,说明老百姓很信任和支持社区的工作。电力社区不愧是库尔勒市居民满意度最高的社区之一。

在为期近两个月的深入调研中,我们小组三人都真切感受和体会到了社区工作与党校工作的不同,大家都感到此次调研很有收获。

第一,优秀人物的榜样力量巨大。电力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邢桂香同志曾先后被中组部、民政部授予“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自治区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她也是党的十七大代表之一。在得知学校安排我们去电力社区调研,去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位优秀的社区当家人时,我们三个都不约而同地上网查了一下关于她的个人资料。因为在我们心中,这样的优秀人物都离我们很遥远,她一定有着自己不平凡的事迹。果然,从网上的资料中,我们得知这是一位在社区工作了十几年,通过自身努力使电力社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先进人物。

在近两个月的调研学习过程中,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和邢书记一起工作,感受和学习她的工作方式。每天早上9:30的晨会是邢书记最能展现个人风采的时刻,因为在这个会上,全体社区工作人员都要逐一简要汇报近期的工作情况,尤其是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共同商议,而邢书记总是能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提出好的方法和建议,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处置和落实。而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电话联系和协调的方式进行一一落实。通过这种面对面即时处理问题的方式,一方面使得社区工作人员以最快的形式学会和掌握了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更使关系到广大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得以最快解决。因此,在每天的晨会时间也是全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和进步最快的时间,而我们三个更是从其中学到了很多处理与民生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平时的工作中,邢书记也坚持以身作则,勤勤恳恳,主动承担社区工作中最难完成的任务。社区的其他工作人员们都以她为榜样,努力向她学习和靠拢,这就极大地带动了社区工作的良性循环,使得电力社区发展得越来越好,成为了全市百姓满意度最高的社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先进社区的确有着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电力社区是库尔勒市、巴州乃至全疆的先进典型社区,曾获得多项殊荣:比如说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自治区绿色社区先进集体、自治区党员先进性教育示范点等等。以前对社区的了解不多,总是不太能理解这些荣誉。这次经过自己两个月在社区调研的亲身经历,真正感受到了好社区的确能成为百姓的“解忧果”、“灭火器”。总的说来,电力社区有几个方面做得很有特色,非常值得学习:

首先,注重发展社区经济:有自己的经济实体才能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目前大多数社区都存在资金紧缺,不好办事的问题,而电力社区却早已经解决了这方面的困难。早在2000年,社区首先开办了“五一”便民市场,既方便了社区居民购买蔬菜、副食品和生活日用品,也为社区淘来了“第一桶金”。2003年5月以来,先后创办了社区招待所、再就业培训中心、工会俱乐部、邮政代办点、小型菜市场、梨城小区夜市、话费缴纳代办点和为辖区贫困家庭服务的爱心超市。通过创办经济实体,社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现在,社区每年能创收15万余元,“没钱办事”的问题早就不复存在了。

其次,注重扩大宣传作用:通过扩大宣传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电力社区的工作人员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拿到报纸后会仔细察看上面有没有关于电力社区的报道。后来得知社区邢书记要求每天都要有一篇关于社区的信息见报。这也就使得每个工作人员都十分注重日常工作中信息的收集和上报,不管是什么活动,只要是负责的人员都会及时收集好相关照片,写好信息上报给办公室的负责同志,由他们统一向报社提供。虽然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但的确对提高社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领导会更加关注电力社区的发展,一些知名的企业也会选择其作为合作对象,前两天还有知名品牌贝因美的厂家来社区举办捐赠活动。我想这种良性循环也是促进社区更好发展的动力之一。

再次,注重开展各类活动:通过活动丰富百姓生活,凝聚社区人心。前面说过电力社区的活动举办的非常多,也都很有针对性和特色,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更拉近了社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共同参加这些活动,广大居民们能够彼此认识,互相了解,也增强了凝聚力。

第三,社区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工作确实很辛苦,既要工作又要入户,既要宣传又要学习,为了顾“大家”只能舍“小家”,社区工作繁多复杂,而在软硬件设施都不是很齐全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能妥善管理好大小事务,由此可见其工作态度和能力非同小可,从中我总结几种重要的,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不怕苦:居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社区的工作人员去解决,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但老百姓还不一定感激,做了很多工作,也不被人了解,社区的工作人员就像幕后英雄,为一方的百姓默默地做着贡献。要做好这份工作,只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被人误解,才能在岗位上坚守得住。

耐心:无论何时,面临多困难的工作,都不能失去耐心,特别是在对老人的工作上,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他们思想根深蒂固,要想劝说他们,必须得有很大的耐心。在调解、宣传等方面,耐心是必不可少的。

口才:口才,是调节与劝说的根本能力,如果没有好的口才,可能不仅没能调解矛盾冲突,还会使冲突加剧,或者使劝说对象感到反感,最终适得其反,而在宣传方面,好的口才就是一个高效的扬声器。

创新能力:这一能力相当有用,它可以适用于任何方面,在任何一项工作中,插入了创新元素,会使原来的工作变得更富有活力,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交际能力:作为管理者,交际网不仅要广,还要够密。对管理者的信任,是管理者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资本,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因素,交际网,就建立在日常对群众的关心和反复的交流上。

还有学习能力,决策能力,信息能力等。

总之,通过这次对电力社区的实践调查,我们了解了社区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学到了他们的工作经验,从中深刻领悟到了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工作要素和能力要求的重要性,也对一些关系民生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这势必会对我们将来的上课有所帮助,同时也体验到了社区工作的不易和工作人员的艰苦,更看到了社会底层的冷暖和艰辛,而这对于自己的成长和反思更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

(马明敏、窦艳华/讲师)

(本章完)